English

擦亮中國“非遺”品牌

2018年08月25日 09:08: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擦亮中國“非遺”品牌

  中華文明世代相傳,創造了豐富的中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涉及傳統技藝、民俗、曲藝、民間文學等方方面面,是世代相傳的智慧、經驗凝聚而成的核心工藝、技藝和藝術,深受海內外朋友喜愛。

  非物質文化遺産創造了豐富多彩、獨具中國特色的産品、商品,成就了一批百年老字號,塑造了一批獨具中國味兒的非遺品牌。走進現代生活,非遺技藝怎樣才能不斷傳承創新?非遺老字號怎樣才能煥發新的光彩?非遺項目能否塑造更多享譽全球的中國品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一些非遺技藝的傳承人、非遺産品的創業者和非遺傳承的教育者,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和觀點。

  ■ 老牌子煥發新活力

  “只有創新才能適應市場變化”

  北京三里屯,潮人聚集,不少國際大牌都曾在這裡開過快閃店或發佈新品。近日,京城老字號內聯升也搭起了快閃店,引來眾多路人圍觀。快閃店裏,內聯升非遺傳承人正現場展示著製鞋技藝。搓麻繩、錘鞋底、量腳畫樣……坐堂師傅一邊演示著千層底布鞋的絕活兒,一邊講解其中的奧秘。

  35歲的北京小夥任晨陽正是其中一位,他是內聯升第五代非遺傳承人,不僅有一手好技藝,還緊跟時尚前沿不斷創新。

  內聯升被譽為“中國布鞋第一家”,其傳承百年的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今,165歲高齡的老字號正努力通過創新實現“減齡”,希望更多融入年輕人的生活。

  這正是任晨陽努力在做的。2005年來到內聯升後,他師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凱英,學習了3年零3個月,如今他已是“出道”的大師哥,與3個師弟一起負責內聯升的新産品研發製作。

  回憶起做學徒的日子,任晨陽感慨道:“特別難,既要有坐功,還要有悟性。”內聯升手工打造的鞋肥瘦、高低有致,鞋面鞋底層次分明,針碼非常規矩。一雙由40多種製鞋工具、90多道工序純手工打造的內聯升千層底布鞋,需要一名工藝嫺熟的師傅一個星期的時間才能製作出來。

  耗時耗力只是學習這門技藝的第一道門檻,更關鍵的還在於用心、創新。“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只有創新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滿足顧客的需求。”任晨陽説。

  一面是傳承的困境,一面是創新的需求,非遺産品能否持續,説到底還得靠市場來檢驗。像內聯升、全聚德、瑞蚨祥等這些非遺技藝相關品牌,如何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堅持傳統是根本,不斷創新是關鍵。讓“舊藝”穿上“新衣”,才能讓非遺融入到時代之中,綻放光彩,煥發生機。

  “非遺技藝要與現代生活、現代審美、現代時尚相結合,把傳統技藝與産業結合,與市場結合,與大眾文化生活結合,才能讓非遺不斷傳承發展。”北京市豐台區職業與成人教育集團、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校長趙愛芹表示。

  ■ 老手藝打造新品牌

  “只有堅守品質才能走得遠”

  2006年以來,國務院先後公佈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372項,再加上省級非遺,項目眾多。這其中,像內聯升、全聚德這類經過市場洗禮,成為響亮品牌的還是少數。如何利用非遺項目打造更多中國品牌,利用品牌的力量推動非遺更好地傳承與發展?這是當前需要關注的問題。

  2014年,傳統香製作技藝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也正是在那一年,杜昱霖在山東煙臺開設了自己的傳統香製作工作室,註冊了自己的香文化品牌“杜掌櫃”。這個自小就喜歡研究香學古籍的北方糙漢子,立志成為一名秉承古法的香文化傳播者。

  幾乎和所有的創業者一樣,最開始他租用了一間小屋。不足10平方米的小門店,一張木桌,背後是一排瓶瓶罐罐,儲存著制香用的原材料。這些有著不同名稱、顏色、味道的香料,在他手中可以搭配出不同造型、不同功效的藥香。憑藉精心的設計和優良的品質,他很快獲得了一部分客戶的喜愛。

  産品和品牌有了,如何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喜愛中國傳統香文化?杜昱霖開始了對市場的摸索。他發現,不少人對中國傳統的藥香非常感興趣,只是缺少其應用的市場環境。從去年開始,他與煙臺市博物館、煙臺市美術博物館以及一些關注傳統文化的自媒體合作,開始了文化公益講座、産品推廣等合作。

  當前,不少地方政府和傳承人已經認識到了市場化在非遺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各類電商平臺陸續上線,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與知名電商的合作亮相頻繁。這些合作和嘗試為非遺的傳承和品牌的推廣提供了較好的渠道和空間。

  “通過與電商合作,可以更好地把非遺技藝和産品傳播出去,打造品牌相關的非遺興趣社區。”杜昱霖認為,加快中國非遺市場化、品牌化步伐,這不僅是非遺本身傳承的需要,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打造非遺名牌,是一個不斷累積遞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堅守非遺品質的傳承。

  最近,通過微信公眾號“誰最中國”推廣,不到兩天時間,“杜掌櫃”收到200多個訂單,他不得不加班加點製作到淩晨3點。

  “這麼多訂單,你還是都自己純手工製作?”記者問。“當然啊,大浪淘沙,只有堅守品質才能走得遠。”杜昱霖答道。

  ■ 老技藝需要新傳人

  “見人、見物、見生活是非遺的根本”

  1895年誕生於奧地利的施華洛世奇,以先進的精確切割技術和璀璨奪目的倣水晶産品聞名於世;始於1905年的日本帆布包一澤信三郎,憑藉精良的手工製作被譽為“帆布包中的LV”……中國非遺有著豐富的類別和優秀的技藝,為什麼缺乏這類世界知名的品牌?

  趙愛芹認為,目前非遺傳承人“老齡化”現象突出,非遺傳承青黃不接。更重要的是,中國非遺傳承多是家族式、師徒式等個體行為和傳統方式,由於社會價值觀、生活方式改變等原因,大都難以為繼。非遺技藝進入市場、實現産業化發展的是少數,能塑造響亮品牌的更是少數。

  應對之策在哪?在日本、韓國這些在國際上被認為非遺傳承較好的國家,每項非遺都有不少專家進行跟蹤研究,一對一地想方設法使其保存並傳衍。

  可喜的是,當前,我國政府、學校及社會各方面等都開始重視非遺傳承問題。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要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工程,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

  將非遺技藝與現代結合,精準發展,開拓出非遺産品的經典品牌,需要更科學的設計和更專業的人才團隊。帶著這樣的思路,今年7月底,豐台區職業與成人教育集團與首創置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了“首創非遺與設計學院”。這是全國首家非遺類工程師學院,將開展現代化、系統化的非遺職業教育,旨在解決傳統非遺傳承後繼乏人、缺乏創新等問題。可以説,這是以非遺命名的專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一次嘗試。

  趙愛芹表示,利用職業教育改造民間傳統手工藝父子師徒世代相繼、口傳身授的傳承模式,可以使傳承更加規範、系統、科學。“學院的定位,一是傳承,培養重點領域的非遺傳承人,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産品品質;二是設計,讓非遺技藝與時代發展相結合,與現代市場相結合,提升傳統手工藝品的品質,打造出有中國特色的非遺品牌。”

  “‘見人,見物,見生活’,這是是非遺的根本。讓傳統技藝與現代大眾文化生活相結合,才能實現對非遺的保護、發展和弘揚。”趙愛芹説。

  王 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