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從揚州人的“偏執”看長江下游地方文化“慢生長”

2018年08月12日 08:3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揚州8月11日電 題(長江經濟帶沿線行)從揚州人的“偏執”看長江下游地方文化“慢生長”

  記者 朱曉穎

  記者10日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採訪活動途中,遇到3個有趣、有料的揚州人。他們身段柔軟、溫良承讓,卻心懷執念,骨子裏透著“揚州范”所特有的精細工、堅韌勁;堅守著將“小而精”、“小而專”、“小而美”的揚州基因撒向“大而眾”。長江下游地方文化衍生路徑或可管中窺豹:不疾不徐,次第生長。

  軟萌妹:唱流行歌曲都有“戲味兒”

  “聽嬌兒連聲呼喚,父帥名,桂英我肝腸寸斷”,見方舞臺,“穆桂英”身後插四面三角靠旗,嗔怒瞪目,纓槍在芊芊玉手上下翻飛。男角輪番上前激烈打鬥,皆悻悻敗陣。

  揚劇“穆桂英”扮演者名叫汪媛,年僅23歲,第25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配角獎獲得者。她是地道揚州人,白凈,清秀,初見便是“軟妹子”;13歲起學戲,浸潤10年,成文武花旦。

  發源於江蘇揚州的揚劇,有獨特唱腔、方言、曲牌、音樂。它以古老“花鼓戲”、“香火戲”為基礎,兼收並蓄揚州清曲、民歌小調,流行于蘇滬皖地區。同很多地方劇一樣,揚劇在努力避免“小眾化”危機。

  為時3個小時的《百歲挂帥》,汪媛場上“殺敵”酣暢,場下汗水淋漓。

  學生時代,她常在清晨五點走進練功房,每天10多個小時高強訓練,與沉重戲服“磨礪”。她坦承“不愛紅裝愛武裝”,連哼唱流行歌曲都滿嘴“戲味兒”。

  被前輩們視為“揚劇新生代”,汪媛感到頗有壓力,脫下戲服仍然“無法釋懷”。“越演越有使命感,我想讓它‘活下去’。”

  修腳匠:“肉上雕花”容錯率為零

  聞名天下揚州“三把刀”,廚刀、修腳刀、理髮刀。今年73歲的老漢陸松林,人稱揚州修腳“第一人”,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出身“修腳世家”,他大半輩子和修腳刀打交道,讓萬千客戶“足下生輝”。

  這兩鬢斑白的修腳匠,是個講究人。談到修腳,他鋪開一攤,造型、式樣、材質各異的長、短、寬、細刀具盡顯眼前。“修腳是個精細活,堪稱‘肉上雕花’。玉雕、漆雕、石雕、竹雕在自然介質上創作,或許可以出錯,但肉上容錯率為零。這一刀下去,不能深,也不能淺,要恰到好處。”

  當年,由於家境困窘,陸松林被分配到浴室當學徒,隨後轉向揚州有名的修腳大師拜師學藝。多年來靠勤奮刻苦,他技藝精進:開店、授課、收徒弟,還編寫了10萬餘字的《修腳理論》等系列教材。

  舊時受到職業歧視,陸松林一度被人瞧不起,就連娶老婆也遭到女方家庭的橫拉豎攔。如今年逾古稀的老人慶倖,當時選擇堅持下去,欣慰地看到修腳行業今非昔比,手藝人揚眉吐氣。

  老人的孩子們不少都繼承了“家業”,把“揚州三把刀”展示、“沐浴文化”主題活動搬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引起轟動。

  在老匠人看來,修腳既是大俗,亦是大雅,“揚州三把刀”這份鮮活的民俗文化“記憶”需更廣耕種、傳播。

  拈花人:渴求熱門的師承關係

  瓊花聖潔,菊花舒展,栩栩如生,花開不敗。在揚州工藝美術館的大玻璃櫃中,色彩絢麗的“花朵”以假亂真。76歲的錢宏仁是這些通草花的“拈花人”,也是該項目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通草花實際上是以植物制“花”。其原料通草,是産于雲貴高原的藥材,內莖富有可塑性。

  揚州製作通草花始於清初,已有300餘年歷史,清代宮庭常將其用於內苑居室裝飾中。經過代代相傳,揚州藝人對材料和工藝大膽創新,在全國獨樹一幟。

  錢宏仁告訴記者,製作通草花工藝紛繁,慢工出細活,“從花瓣、花葉,到花莖、花盆,無不需要悉心揣摩,求準求精。”

  他端著一盆“菊花”,演示“手造”花朵的過程:“‘花蕊’由幾百個小花瓣做成,外面再加上‘大瓣’成型,後著色,可經久不‘衰’。”

  錢宏仁從十幾歲起接觸通草花製作,從父兄手上接過了“接力棒”。

  同其他“大項”非遺技藝相比,通草花並沒有太熱門的師承關係,這讓老人費盡思量。“‘不凋之花’不能凋謝,這門手藝不能失傳,要代代傳承下去。”(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