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執掌宮門六年只給自己打70分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改革開放四十年,奮鬥著,幸福著
編者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説: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歷史,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産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證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節目帶您走近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1978年,彼時的單霽翔是一個沒有讀書機會的工人;40年後,他成為“世界最大四合院”——故宮的守門人,用心守護著這片文化聖地。四十載風雨兼程,單霽翔正帶領故宮博物院邁向世界一流博物館的行列,願將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對於我個人而言,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我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四十年。”談及改革開放,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感觸頗深。他的人生正是因改革開放迎來轉折——
1978年,單霽翔還是一個沒有讀書機會的工人,正是改革開放為他帶來了珍貴的學習機會,從此上大學、留學一直讀到博士。
40年後,這位從小在四合院里長大,卻從沒想到自己會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來工作的人,在58歲那年,走進故宮,最終成為一位重啟宮門的故宮守門人。
時至今日,單霽翔仍清晰地記得六年前剛入宮時的情景:到任第一天,踏進宮門、挂上工作證的那一刻,就有如履薄冰之感。
那一年,他已在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崗位上任職10年,彼時的故宮遭遇“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哥窯門”、“瞞報門”等十重門後,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當組織找到他談話徵求意見時,他只説了三個字“我願意”,並暗下決心“必須要一竿子插到底地把安全工作、為觀眾服務工作抓到底。”
“在這六年的時間裏,我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緊迫和深刻的。必須承認,故宮博物院院長是一個風險很大的崗位,一定要把每一件事都預想好、安排好。”從“十重門”危機,到如今因觀眾衝刺看名畫引發的“故宮跑”,成功實現觀眾限流,開放面積不斷擴大,爆款文創深受追捧,精彩展覽應接不暇。六年間,故宮不再只是一個來京旅遊的打卡景點,而是成為了一座飽含歷史的文物古建、一個有溫度的博物館。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記者走進故宮博物院,獨家專訪院長單霽翔——
從“到此一遊”到“故宮跑”:故宮的“八心”秘訣
人民網: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如果讓您傳授故宮經驗,您覺得可以歸納幾點?
單霽翔: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非常接地氣,其涵義就是讓博物館成為連接公眾與多元文化的紐帶,用創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眾來到博物館,感受博物館的文化氛圍,獲得深刻新鮮的文化體驗,共用豐富的文化成果。
總結故宮經驗,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切工作要以觀眾方便為中心,設身處地地在博物館當個觀眾,每天走上一趟,你就知道觀眾在哪些方面還不方便,這樣你就會有所改正。
要想向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打開塵封的歷史,解讀經典的文化,就需要用一種生動的、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加以表達。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傳遞出的“正能量”,恰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元素。我們的成功案例很多,而歸於一點,就是把故宮博物院豐富多元的文化元素以及強大的文化資源,與當下人們的生活、審美和需求有效地對接,為大家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糧,也努力讓故宮博物院所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既有輝煌的過去,有尊嚴的現在,也能健康地走向未來。
人民網:近年來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漸漸從重管理到重服務轉變,我們也深切感受到博物館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對此,您怎麼看?
單霽翔:我曾經用“誠心”“清心”“安心”“匠心”“稱心”“開心”“舒心”“熱心”八個詞,來總結故宮博物院應如何服務觀眾這一問題,其本質是要求故宮博物院要採用人性化、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目的是讓故宮文化資源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對於我們來説這是一場管理革命。
人民網:2013年我們採訪您的時候,您提到遺憾:就是很多觀眾進到故宮後一直往前走,而錯過兩旁的精彩展覽,現在這個問題解決了嗎?
單霽翔:這已經不再是遺憾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成為了讓我極為欣慰的一件事情。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有兩個現象特別突出,一是過去80%的觀眾“到此一遊”,沒有看到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就出去了,現在80%的觀眾都要看院內的各個展覽,無論是午門城樓上的各類特展,還是珍寶館、鐘錶館等常設專館,以及2015年開放的外西路區域,每天都迎接熙熙攘攘的觀眾前來參觀,節假日期間很多展廳門口還排起長隊,這在以往是極為少見的;再有,過去看展覽的觀眾中極少能看到年輕人,估計連30%都不到,現在這個比例徹底逆轉了,展廳裏70%的觀眾是年輕人。對於我們來説,現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的徹底轉變。
人民網:這源於故宮近年來策劃了一系列高品質展覽,但隨之也出現了“故宮跑”的現象。一方面體現了人們對優秀文化的熱忱,同時也反映出優質文化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您怎樣看待這一冷一熱?
單霽翔:2015年的“石渠寶笈特展”和去年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舉辦期間,都發生過“故宮跑”現象,我們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如分發號牌、分時段參觀等,保證了觀眾參觀秩序和安全,同時也收穫了很多啟示。
故宮博物院究竟怎樣做到既妥善保護文化遺産,又滿足廣大民眾的文化需求?最現實的做法,就是努力擴大開放,舉辦更多觀眾喜聞樂見的展覽,讓更多深藏不露的文物藏品以更加富有創意的方式與公眾見面。同時,也要不斷創新觀眾服務方式,避免觀眾長時間排隊等候,以精細化的管理措施,保證觀眾的參觀品質。再有,努力舉辦“立體化”展覽,通過數字影像輔助導覽、展覽宣傳策劃等,並且針對重點展覽研發相應的隨展文化創意産品,讓一項展覽的社會影響最大化、觀眾體驗最優化。
人民網:“火”的不僅僅是故宮展覽,還有多款“萌萌噠”的文創産品。您覺得怎樣把文創産品的時尚化、年輕化和故宮深厚的文化底蘊相融合呢?
單霽翔:很多媒體熱衷於宣傳故宮“萌萌噠”的文創産品,實際上“萌萌噠”的文創産品並不佔故宮文創的主流,不超過總量的5%。去年年底,故宮已經研發了10500種文創産品,大量體現故宮文化底蘊、實用性強、製作精良、創意十足的故宮文化創意和數字作品,正在以各種鮮活生動的方式走出紫禁城、來到社會民眾身邊。
故宮博物院一直在思考故宮文化如何與今天的人們生活順暢對話的問題,希望能夠用文化創意,將文化遺存與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對接起來,讓故宮博物院更加“接地氣”。希望能夠通過文化創意産品的載體,讓傳統文化與觀眾的文化需求完美“對接”,研發出具有故宮文化內涵、鮮明時代特點,實用性強、綠色環保、價格合理,貼近觀眾需求的故宮元素文化創意産品。
人民網:您提到要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故宮博物院新館選址和設計已基本完成,未來在科技與文化方面將得到最好的交融呈現。能具體談談有哪些規劃嗎?
單霽翔:作為“平安故宮”工程的核心內容之一,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目前進展順利。新館選址在海淀上莊地區,南面是頤和園、圓明園,北面遠處是八達嶺和十三陵,佔地十萬多平米。北院區將進行多功能的分區使用,包括文物修復與展示中心、故宮文化傳播中心、宮廷園藝中心、科技保護研究中心等。其主要功能是作為大型文物保護修護中心和博物館展廳,同時建設數字博物館,使故宮博物院數字技術能夠得到展示。
新館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文物修復地,比如1500塊大地毯、33000件武備儀仗,這些大傢具在故宮文物院沒有空間修復,所以要建一個大型的文物修復地,讓觀眾在這裡既能夠領略到故宮文物藏品的豐富多樣,也能感受到各類文物修復技藝的精湛與高超,以及“數字故宮”成果的精彩紛呈。二是跟故宮歷史文化關係不大的藏品展覽,如白沙宋墓100多箱出土文物等建國以後陸續進宮的藏品,可以在新館氣勢恢宏地佈置出來。
執掌宮門六年:只給自己打70分
人民網:博物館館長應該是嚴肅的,但您留給我們的印象卻是風趣幽默的。很多人用“段子手”、“網紅”來形容您,您喜歡這樣的評價嗎?
單霽翔:其實我不是段子手,我不講段子,我是講故事。博物館的文化需要通過喜聞樂見的講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我有個特點,講話不用稿,説的時候還帶點口頭語。我覺得應該講文物背後的故事,善於使用“幽默”,是一種很有效的溝通交流手段。一段演講在吸引觀眾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幽默只是形式,豐富的文化內容,以及它傳遞的“正能量”,才是最重要的。我不僅是一個看門人,還應該是一個講解員,把歷史和文物藏品背後的故事講出來,可能人們會更愛聽一點。
人民網:在《朗讀者》節目中,大家驚詫于您不僅能準確記得故宮文物的數量,還用了整整五個月的時間走遍了故宮的9371間房間,能否和我們聊一聊您的“故宮情結”?
單霽翔:我是在北京長大的,住了很多四合院,我開玩笑説,沒想到最後一個崗位是在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門。
我到故宮博物院之前,曾在北京市文物局及國家文物局工作過,調研與學術研究相結合,讓我的視野、關注的重點緊緊鎖定在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文物局工作期間,很多方面的工作與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博物館管理有著較密切的聯繫,所以我對故宮並不陌生。2012年年初,我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擔任這個知名世界文化遺産地的“看門人”。我深刻地感受到,故宮的文化底蘊深不可測,文化資源博大精深。面對故宮這處有著600年曆史的文化瑰寶,面對故宮博物院這座有著90年曆史的文化聖地,必須心懷敬意地加以研究、小心翼翼地進行保護。
人民網:2012年年初您臨危受命,執掌故宮,從“故宮黑”到“故宮跑”,再到“故宮萌”,這六年故宮發展成績不俗,回想當時入宮,您壓力大嗎?
單霽翔:2012年年初進入故宮博物院,到現在已經整整6年了。在這六年的時間裏,我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緊迫和深刻的。必須承認,故宮博物院院長是一個風險很大的崗位,一定要把每一件事都預想好、安排好。
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對我的能力、學識、經驗都是一個挑戰。因此,我的工作從調查研究開始。分別向各位院領導討教,到故宮博物院的30多個部處走訪,利用節假日拜訪在職和離退休的著名學者、文物專家和歷任院領導,聆聽大家的指導和建議。可以説,故宮博物院開展每一項工作,往往都深刻而多樣地交織著“兩難”的問題,都需要“左顧右盼”,三思而後行,都需要掌握其中的辯證關係,才能正確加以判斷與應對。
人民網:如果讓您給這六年打個分,您給自己打多少分?
單霽翔:我覺得能打70分,比及格好一點。因為故宮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滿分還遠遠達不到。世界上沒有一座博物館的藏品中,珍貴文物的比例佔比如此高,93.2%是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我們現在努力擴大開放,希望到2020年能有8%左右的文物展出來,比現在翻四倍,這樣的目標其實還是很低的目標。
到故宮北院區建成時,我們想提高到15%或16%,現在我們努力使故宮文物走出紅墻。到全國各地、世界各地展覽。這些取得了很好的反響,也讓文物能夠真正活起來,活在現實社會中,不只是把它們作為保管、陳列的對象。這些方面,我們確實差得還很遠,我打70分絕對高了。
改革開放40年:奮鬥是幸福的,也是無怨無悔的
人民網: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您説過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是使人們的能力在為社會做貢獻時得到巨大的提升。改革開放四十年,對您個人而言,帶來了哪些影響?
單霽翔:對我個人而言,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也是我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四十年。改革開放後不久,我得到了去日本留學的機會,開始從事關於歷史性城市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研究工作,回國以後也在工作的同時繼續深造,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提升。同時有幸擔任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十五年共提交政協提案226件,而且我保持著對文化遺産事業的“執著”和“專一”,每一件提案都是關於文化遺産保護的。我竭盡全力,在我的每一個工作崗位上努力做到盡職盡責,為我國的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這四十年也是我不斷奮鬥和收穫最多的四十年,回頭看這匆匆逝去的時光,我深切地感受到:奮鬥是幸福的,也是無怨無悔的。
人民網:這些年,故宮發展有目共睹,不僅研發了數字故宮社區、網路預約購票,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傳播故宮文化。您覺得改革開放對於故宮而言,有哪些深遠影響?
單霽翔:改革開放前,故宮開放了很多年,一直被人們看作是旅遊景點,但是現在人們進入故宮後,它是文化古建,是一座博物館,有看不完的展覽,人們有要針對性參觀的地方,這是故宮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這些其實是來自於方方面面的提升。比如我們的藏品清理,鄭欣淼院長當年帶領故宮人用七年時間清理故宮文物,今天才有很多藏品可利用;比如古建築修繕,鄭欣淼剛當院長時,就啟動了修繕工程,現在才有可能擴大開放;再比如當時很多單位在故宮裏辦公,這些單位現在都搬出去了,故宮得以更安全,開放區域進一步擴大。再加上文物修復人員,藏品修復、古建築修復,都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的工匠們,這些缺一不可。所以觀眾看到的是今天故宮正在走向世界一流博物館。
人民網:到2020年,您説“要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這幾年還有哪些大事要辦?
單霽翔: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將邁進世界一流博物館行列。
2020年的故宮博物院,是平安的與壯美的。我們正在實施兩項工程,一是從2002年開始為時18年的“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二是2013年4月16日被國務院批准立項的“平安故宮”工程。這兩項工程的完成節點都是2020年。到那時,故宮博物院開放面積將達到80%。
2020年的故宮博物院,是學術的與創新的。2013年成立的故宮研究院和故宮學院,將開展的十余項科研與出版項目在學術界具有前沿性和開拓性的特點,對今後文物博物館界從事大型科研工作的模式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
2020年的故宮博物院是大眾的與世界的。故宮博物院不斷“讓文物活起來”,在保護好故宮世界文化遺産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文物資源,促成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成為服務於大眾的故宮、走向世界的故宮,只有這樣才能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