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老北京非遺趴”:賞“燕京八絕” 傳非遺技藝
國圖“老北京非遺趴”
賞“燕京八絕” 傳非遺技藝
年輕的雕漆人在一塊朱紅的漆板上用畫筆輕輕描出荷花的輪廓,然後用小刻刀沿著輪廓精雕細琢。桌子一旁,陳列著一隻已經製作完成的橢圓形雕漆盒,盒蓋上雕刻著一朵栩栩如生的向日葵。聽説完成這樣一件作品需要刻9000多刀,並且不能有絲毫失誤,觀眾們發出了嘖嘖驚嘆。
近日,2018年“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講座月”收官之作“第二屆‘老北京非遺趴——燕京有八絕’”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通過現場講解、互動參與、網路直播等生動的形式,刷新了觀眾對非遺的印象。
所謂“燕京八絕”,指的是景泰藍製作技藝、雕漆技藝、金漆鑲嵌髹(xiū)飾技藝、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京繡、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北京玉雕、象牙雕刻八大工藝門類。它們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在清代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新的高峰,成為宮廷技藝的典範。當今時代,如何傳承振興以“燕京八絕”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讓它們更好地走進尋常百姓家?相關學者和傳承人就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根植文化傳統
今年6月,習近平主席向俄羅斯總統普京頒授“友誼勳章”,向世界傳達中國愛好和平、願與各國團結發展的心願。作為花絲鑲嵌製作技藝的傳承人,程淑美參與設計製作了勳章花瓣上的花絲等部分。她説:“授予‘和平勳章’是國家大事,花絲鑲嵌技術能為祖國外交做貢獻,我很自豪。”
以“燕京八絕”為代表的傳統技藝流傳至今,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閃亮“名片”。
程淑美在現場展示了一件改進過的累絲提梁罐,這是用銀絲打造的一種精美器物,原物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她在前人製作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提梁的部分,增加了弧度,並在花絲設計上增加了粗絲和細絲的對比度,使這件作品看起來更加立體。程淑美説,即使幹了50多年,仍然走在學習的路上,沒有前人留下的經驗,創新就無從談起。
從2005年起,金漆鑲嵌髹飾技藝傳承人萬紫帶領一群年輕匠人,原樣複製了300多件從戰國到明清的頂級漆器精品。這些漆器的原件大多散落在國外各個博物館。萬紫認為,這個過程就是挖掘、恢復、傳承中國傳統工藝的過程。“不同時代的作品有不同的藝術風格,我們由此可以更加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漆器文化,學習古人們精湛的技術。”
培育非遺傳人
在活動現場的拍照區,陳設著一輛炫酷的雕漆哈雷摩托車,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合影。它的製作者是“80後”雕漆和核雕技藝傳承人馬寧。
馬寧從小跟爺爺學習核雕技藝,後來師從雕漆工藝大師文乾剛。他對雕漆技藝進行了不少創新,製作了一系列時尚而又貼近當代人生活的雕漆工藝品。
“非遺傳承的關鍵在人,在於手藝人的匠心和他們對工藝的追求。”玉雕傳承人楊根連説。從爺爺到他,楊家幾代人一生都在琢玉,“真正的傳承就是一代一代孜孜不倦地做手藝。”
除了家傳技藝,面向社會的傳承和人才培養是必不可少的。李靜所在的北京琺瑯廠,有很多大專院校畢業的年輕人從事這個行業。李靜非常注重對徒弟們言傳身教,從掐絲到配色,有些東西只可意會無法言傳,她就會親自示範,手把手地教。李靜現在帶的徒弟中有5名聾啞人,“他們接受過特殊成人教育,有文化基礎,學習很踏實,同時作為年輕人又充滿激情和幹勁,是可塑之才”。
走進大眾生活
為了能讓觀眾動手體驗“燕京八絕”的魅力,活動現場設置了宮毯、京繡、雕漆技藝體驗坊,並有專業人士答疑解惑。活動還在北京時間、花椒、快手等網路平臺直播,觀看人次達到800多萬,網友反響熱烈。
此次活動的策劃人、主持人黃靜表示,增加公眾的關注和了解,對於非遺傳承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活動直接拉近了觀眾與非遺傳承人的距離,讓他們在有趣的氛圍中了解非遺項目。
“‘燕京八絕’是宮廷藝術的代表,是傳統工藝精美極致的典範,過去普通百姓接觸不到。現在不同了,應該讓傳統工藝真正走進百姓生活,實現生活的藝術化,藝術的生活化。”手藝網總裁常會學説。
在京繡體驗區,很多精美的服飾、手包上都採用了京繡元素,將時尚與傳統工藝有機結合。“我們近期還推出了一款高級商務筆電,封面採用了京繡裝飾。”京繡傳承人田麗介紹。
除了製作一些創新的漆器作品、實用物件,馬寧還開通了微信公號,分享漆器知識,教大家識別、使用漆器。他經常在工作時進行直播,讓觀眾直觀地感受雕漆的製作流程。
據李靜介紹,2012年北京市琺瑯廠承建了國內首座景泰藍藝術博物館,觀眾可以免費參觀館內的手工藝製作車間和大師工作室,欣賞各個時期的景泰藍精品。博物館還設有可以互動的多功能電子媒介,集趣味性和知識性一體。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需要社會各界日積月累、潤物無聲的付出與努力。通過交流互動,加深了大眾對非遺的了解,對手藝人也會有所啟發。”黃靜説。
田曉鳳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