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廣東“古驛道+”串起1320個貧困村振興路

2018年08月07日 17:22:00來源:光明網

  修複利用南粵古驛道文化資源

  廣東“古驛道+”串起1320個貧困村振興路

  光明日報通訊員 許振聲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明日相思,山重水復,古道人稀茅店雞。”道路曾給古人帶來無限的詩意與愁思,古代道路也飽含歲月之美、文明之美,但隨著鐵路、公路和航運等現代交通運輸體系的建立和高速的城市化,許多古道被遺忘在村莊、深山之中,道路所承載的寶貴文化遺産也逐漸凋敝。 

  近年來廣東省積極開展相關工作以修復和活化古驛道。這些舉措不僅有助於尋找歷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而且還能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整合各方資源、助推鄉村振興。 

  廣東“古驛道+”串起1320個貧困村振興路 

  古驛道吸引了不少旅遊愛好者前往。資料圖片

  千年驛道傳承多元嶺南文化 

  南粵古驛道,是古代廣東境內用於傳遞文書、運輸物資、人員往來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陸路,官道和民間古道。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至明清形成完整的系統,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廣東全省發現的古驛道本體遺存700多公里,隨著南粵古驛道保護與利用工作的深入,這一數字還將不斷增加。

  700余公里的古道為嶺南大地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歷史文化遺産。花崗碎石鋪成的古道本體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産,那些古道旁曾經興盛的古代聚落,以及古道沿途的古村承載著的民風民俗、歷史故事和傳統技藝更是重要的文化資源。以梅關古道為例,梅關古道開鑿于唐代開元年間,已有千年曆史,短短47公里的驛道沿線就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個,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7個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10項。中山大學黃偉宗教授曾這樣評價梅關古道:“它是廣東目前有文字記載以來年代最早、路線最長、風貌最完整、最具有‘古道西風瘦馬’意境的古道。”

  南粵古驛道對於嶺南文化的形成也産生過重大影響,正是古驛道源源不斷地將物流、人流、文化往來輸送、生生不息,才形成了廣東多民族、多民係的歷史軌跡與脈絡。據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朱雪梅教授介紹,古驛道曾經內連中原外接南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文化與外來文化從而在此交匯融合,並以中原移民文化為主,形成多樣適應和包容共生的特點。這些文化包括了早期的本土少數民族文化,中原漢人帶來的移民文化,廣府、潮汕、客家和雷州四種民係文化和特色鮮明的僑鄉文化。

  “走在上面,路邊的石頭仿佛會向你敘述孫中山去澳門求知的艱辛,或是看到利瑪竇翻越南嶺赴京路上在梅關古道停留小歇的亭子,或是聽到風中傳來林則徐在被貶路上的聲聲嘆息。古驛道的點滴遺存,是過去千百年來廣東南來北往歷史往事的密鑰。”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馬向明生動地講述南粵古驛道給他帶來的文化體驗,可見古驛道上文化資源之豐富、歷史底蘊之深厚。

  借助於古驛道文化資源,廣東提煉出主題文化線路,包括南北通融文化遺産線路、葛洪與中醫藥文化遺産線路、湯顯祖嶺南文化遺産線路、瓷器文化遺産線路、香山古道群英故里文化遺産線路等。

  創新模式助推千百鄉村振興 

  “南粵古驛道這項工作的推動,最初其實與振興鄉村有關。”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規劃師李永潔直言。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統計,南粵古驛道兩側縱深5公里範圍內涵蓋的省貧困村有1320個,約佔全省總數的60%。許多村莊經濟發展水準比較低,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扭轉經濟落後情況很困難。

  如今南粵古驛道的保護與利用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動能,許多沿線村莊採用“古驛道+文化”“古驛道+體育”“古驛道+旅遊”和“古驛道+特色農業”等創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線歷史文化遺産,打造多元文化主題線路,帶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韶關市仁縣石塘古村,自從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中國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在這裡設站之後,村中的堆花米酒供不應求。政府還推動堆花米酒申報國家地理商標,來提升農産品的附加值。“現在我的堆花米酒每個月增加了1000多斤,基本上是做出來多少就能賣多少。以前我的酒坊連個店面都沒有,直接在路邊擺攤賣酒。”石塘古村堆花米酒酒坊老闆李振成介紹説。如今他不僅有了店舖,還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米酒的銷售。

  在定向大賽的另一個舉辦地點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蘭寨村,村民的收入一年增長了24.5%,在定向大賽期間,連灘鎮餐飲業、住宿業營業額比平時增長約250%,還誕生了全國首家活化利用古建築而建成的民辦博物館。蘭寨村一個休閒驛站負責人林國釗説:“在發展鄉村旅遊之前我主要收入靠種桑養蠶,年收入大概3000元,如今年收入大概有1萬元。”

  2017年12月,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文化廳、體育局和旅遊局聯合印發《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線路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梳理出“主線+支線+發展節點”的古驛道線路系統。至2025年,帶動248個古驛道文化特色鄉鎮、416個古驛道文化特色村落、1320個貧困村的建設和發展。

  “南粵古驛道修複利用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廣東的一項舉措,為大眾提供優質的公共生態産品。一方面,它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切入口,完善古驛道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原則上不徵地、不改變原有土地使用性質;另一方面它營造了集體育、文化、教育、攝影于一體的休閒旅遊環境,引領一種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導‘不留白色污染的旅程’。”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郭壯獅表示,希望南粵古驛道將來能成為熱門的鄉村旅遊線路。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