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搬運工"讓非遺傳播得更遠 非遺+文創園助頂級大師傳播品牌

2018年06月12日 14:27:00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搬運工”讓非遺傳播得更遠

  “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自6月9日以來正在全國農業展覽館1號館和11號館進行。除了大運河沿線8省市非遺精品,在展場內位置最顯眼、佔據展位面積最大的,當屬各類平臺型企業和機構。套用一句廣告語,這些平臺“不從事非遺産品的生産,只是傳統技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搬運工”,但這些“搬運工”卻助力非遺獲得了更廣闊空間。

  非遺+文創園

  助頂級大師傳播品牌

  11號館內,朱炳仁(銅雕)、姚惠芬(蘇繡)、楊根連(玉雕)等幾位國家級非遺傳人的作品匯聚在同一個空間——永新華韻的“華韻工坊”上。雖然同處一個展位,但每位大師及其工作室的品牌都能讓人一眼就認出來,彼此並不搶戲。“我們既不創作、也不提出設計意見,專門作為渠道推廣大師的品牌。”永新華韻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在前門大街主街和內街設有工美店舖、展覽中心、演藝空間、教育培訓、大師工坊等,共二三十個開放性展示空間,總面積逾2萬平方米,日客流量可達8萬人以上,為非遺傳播奠定了市場基礎。

  “如果靠傳人自己去拓展市場,每天要與這麼多顧客相見,恐怕就沒時間創作了,而借助優質渠道卻可以事半功倍。”這位負責人介紹,這種渠道模式還將作為一個整體內容,填充到許多城市的創意園區中。

  在非遺推廣平臺上邁出了一大步的還有首創集團。該集團把位於東二環內的北京三露廠舊址改造成為非遺主題文創園,並在此落地了首創非遺創新發展平臺。“我們的平臺細分為創新轉化、體驗銷售、傳習實踐三大功能。”首創非遺創新發展平臺負責人李躍説,集團將匯聚設計、策劃及行銷等産業資源,同時導入首創奧萊、文創基金等要素資源,讓非遺主題文創園區立足北京,在全國開花。

  35所高校聯手

  為老故事插上新翅膀

  “蝴蝶媽媽”是關於苗族始祖的古老故事。與某一項具體的技藝不同,這種民間故事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要想廣為傳播並不容易。可在北京設計學會的展臺上,這個抽象故事卻有了繪本、蝴蝶形狀的首飾、蝴蝶圖案的紡織品等多種形式的傳播。這些創意都來自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設計係大四學生饒星星。

  “按照傳説,蝴蝶媽媽生有12個蛋,其中只有4個有具體想像流傳下來,蝴蝶媽媽本身的形象則有很多個版本,到底哪個更原始,莫衷一是。”北京設計學會相關負責人邱翼重介紹,首都約有80所高校設有設計專業,設計學會作為平臺型機構,聯絡其中35所,引導學生們以當代設計語言講非遺故事,“繪本創作為蝴蝶媽媽找到了更加當代化的具體形象,在此基礎上設計的其他衍生品才能在更廣維度內把故事講好。”

  在設計學會的鼓勵下,來自山東的木雕傳人還在清代、民國木雕精品的基礎上做出拓片。“畢竟能買得起非遺傳人製作的木雕的人是少數,但是拓片既保留了部分文化內涵,價格又能被大眾接受,也能起到文化傳播作用。”邱翼重介紹。

  文化基因庫

  服裝設計元素信手拈來

  生肖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千百年來,生肖文化衍生出的圖案和形象可謂浩如煙海。其中到底哪些適合應用於當代服裝設計,是一個讓設計師又愛又煩的選擇。雪蓮集團在展覽期間展示了其與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移動媒體與文化計算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共同建立的文化基因數據庫。

  數據庫是想通過數據採集傳統文化符號。“建庫首先需要一套專門的文化演算法,實驗室解決了圖案拓撲紋理複雜、無意義圖元多、分割數據量大等難題。”北郵世紀學院特聘教授、實驗室主任趙海英介紹,實驗室採集並分析了中國傳統服飾獨特的構成元素、結構形態和存在方式,提出圖案基因提取方法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圖案語義描述方法,再經過多次計算建立了層次模型。

  如此一來,服裝設計師可以直接從海量傳統圖案庫當中仔細對比、精挑細選,重新設計再造,最終將傳統文化元素呈現在終端産品上。展覽現場的“十二生肖”系列羊絨飾品就頗具前衛性與時尚感。

  “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將持續至13日,觀眾可在農展館1號館門口免費領取參觀票。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