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30個國家92位藝術家參展寧夏雙年展:從沙漠出發 尋找絲路印記

2018年06月12日 09:1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銀川6月9日電 (于翔 額麗其格)6月9日下午,由銀川當代美術館主辦的第二屆銀川雙年展“從沙漠出發——邊界上的生態學”開展,展覽持續至9月19日,參展作品將在華夏河圖銀川藝術小鎮內的銀川當代美術館、國際藝術家村和惠農渠生態公園一一呈現。

  據介紹,本此展覽具體架構在四個相互關聯(時有交錯)的主題板塊之上,並不刻意地限制或框定它們,而是試圖將其物質與非物質方面充分地視覺化。同樣,這些板塊試圖直面伴隨著現代性和資本崛起而産生的二元體制中的種種矛盾,定位它們,來給我們時代生態-社會計劃的兌現提供尺度。因此此次雙年展的展陳中,將會著重于有關生態學和農耕的問題,部分作品則會專注在教育及文獻上,另一部分作品會關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主題。

  據了解,此次展覽總策展人是義大利人馬可·斯科蒂尼(MarcoScotini),邀請了絲綢之路沿線30個國家的80組(92位)參展藝術家,部分作品呈現了有關中國西部邊界(蒙古—中亞—東南亞)元素。策馬自沙漠,本是遊牧人,依偎著母親河翻滾的泥沙,綿延出來自塞上平原文化與遊牧的思考。如今被視為偏遠一隅的中國大西北,曾是一個憑藉古絲綢之路而有著巨大流動、文化雜糅的地區。絲綢之路穿越了高山、大漠、草原、綠洲,使中國與遙遠的西方世界之間衝破地域的束縛,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極大地豐富並加速了世界文明的進程。而寧夏,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商埠重鎮,將這一歷史文化脈搏悄然的繼承、保留與融合。

  總策展人馬可·斯科蒂尼表示:“人們通常認為沙漠只是一個地理學上的概念而非歷史的沉澱,或許是因為沙漠拭去了痕跡,無法保留方向和記號。然而本次雙年展正試圖通過發掘歷史記憶,去發現潛在視角去優化環境的可持續性。茫茫戈壁沙漠之下,黃河水之上,賀蘭山腳下,也曾有絲綢之路遺留的印記。在寧夏,沙漠位於鄉村的邊緣,多種生態系統在這裡交匯並且分層,使生物多樣性得以保障:遊牧和定居,牧人和農民,不同起源的少數民族,廣闊的空間和起伏的曠野,非物質和物質文化並存。本屆雙年展也是藝術跨多學科研究的契機,但同樣重要的是對菲利克斯·加塔利從遊牧學出發最終止于生態哲學的追問。”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