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不必哀嘆文字讀物不再一統天下
【文化評析】
有媒體報道並提供了一組調研數據,2018年國內有聲閱讀的市場規模或將逼近45億元,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媒體判斷,一場有關全民閱讀的新市場正在打開,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
自古及今的閱讀發展史,大體反映出這樣幾個變化脈絡。一是閱讀群體由“讀書人”已經轉變為全民性,閱讀不再變得那麼“高大上”,不再是“文化人”的專利;二是閱讀內容和介質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龜甲、金石、竹木等到現代書籍,由“四書五經”到現代讀物,能供人們閱讀的,無論內容還是載體,就如現代都市的廣告牌,琳瑯滿目,處處可見;三是閱讀方式由傳統的書本閱讀變得更加多樣化,文字讀物一統天下的局面一去不返,有圖讀物、視頻讀物、有聲讀物等閱讀方式應運而生。
“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這是古之讀書人黃庭堅對閱讀的感悟。進入全民閱讀時代,閱讀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需求和習慣,諸如“顏如玉”“黃金屋”誰都唾手可得。當然,在人人皆可閱讀、時時處處皆可閱讀的今天,依然存在專業閱讀和全民閱讀的區別,但這些變化表明瞭一個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閱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呈現方式。
且不論專業閱讀,就拿“有聲閱讀”來説,這一形式悄然興起于兩三年前,時至今日依然興盛不衰。如果説閱讀是一種習慣,那麼,閱讀方式的變化僅僅只是閱讀習慣的變化,閱讀的本質和效果,尤其是對心靈的滌蕩和精神的塑造並無大礙。筆者及同事和朋友近年來也開始在一些APP上通過音頻、視頻進行閱讀,熟悉之後比照發現,效果不亞於傳統方式,不僅有聲有色,而且還可進行讀者與作者的互動交流。音視頻時代,有音視頻時代的“閱讀”,只要是不影響閱讀效果的閱讀都是有意義的閱讀。因此,我們仍可視之為全民閱讀中重要的一部分。倘若關注一下各種關於全民閱讀的統計,大都以月讀多少書本計量,這樣看來,不只是統計口徑狹隘了些,更重要的是即便將這部分閱讀納入其中,也難以實現統計的目的和意義,實現對閱讀市場和環境的指導。
閱讀是心與心作用的過程。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作為國家實施的一項重大舉措,其目的與“國際讀書日”設立初衷一致,就是為了創造閱讀條件和環境,讓全社會的人都能獲得知識資訊資源、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引導人們對人類文明成果心生敬畏。這不僅從一個側面體現著國民的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而且充分彰顯出整個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當內容豐富,不受時間、地點、空間限制,每個人隨時隨地都能閱讀的場景呈現在我們面前,多元的閱讀必將讓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全民閱讀必將變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
(作者:閻岩,係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