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傳統傢具榫卯技藝“枯木”待“逢春”
中新網濟南5月4日電 (郝學娟)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明式柴木傢具製作技藝第六代傳人徐光祥工作間的墻上挂滿了手鋸、鑿子、木條等工作器材,卻找不到一根釘子、聞不到一絲粘合膠的味道。
“鋸、鑿、刨等幾個步驟反覆打磨做成一榫一卯,一穿一插,一張木案板就和木腿聯結在一起了。”正在為桌案板鑿卯眼的徐光祥向記者介紹説:“整個過程無釘無膠,老祖宗的榫卯技藝讓傢具‘天衣無縫’,牢固結實。”
5月4日中新網記者探訪了徐光祥位於濟南董家鎮的家,親手打制的八仙桌、圈椅、書櫃等明式榫卯技藝柴木傢具擺滿了整個房間。庭院中一個簡易工作間是徐光祥常年“奮鬥”的地方。
年屆古稀的徐光祥18歲開始學習明式傢具製作工藝,與木頭結伴了近50年。
徐光祥介紹説,明式傢具技藝明初由山西工匠帶入濟南,在當地傳承發展了幾百年,保留了榫卯技藝等中國古代傢具製作技藝的優秀木工工藝。
“榫卯結構最大的特點便是無釘無膠,卻讓傢具嚴絲合縫、結實耐用。”徐光祥説,一個好的榫卯結構不僅要組裝起來嚴絲合縫,還要便於拆卸運輸。“製作榫卯結構很少用到圖紙,非常考驗工匠的經驗及技術,隨著時間推移,能做好這項技藝的人越來越少。”
三碰肩、粽角榫、楔釘榫……徐光祥指著傢具上細微的聯結處介紹説,傳承祖輩技藝加上自身琢磨練習,目前已掌握了30余種榫卯結構製作技藝。
古時民間掌握“三碰肩”榫卯結構製作技藝的木工就不多見。“榫卯都是鋸上的功夫,只有熟練掌握各種鋸法,才能製作出各種複雜的榫卯結構。”
雖然榫卯技藝不用膠的特性,正日益被追求家居環保的人們所追捧,但是徐光祥仍苦惱手藝傳承。用榫卯技藝方式製作傢具,費時費力,拜師學藝的人本就不多,能堅持下來更寥寥無幾,“以榫卯工藝著稱的濟南明式柴木傢具製作技藝瀕臨失傳”。
“這些從明朝傳下來的手藝,不能斷在我手裏。”是徐光祥至今堅持的一個動力,“希望榫卯技藝‘枯木’能再‘逢春’”。(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