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華大典·歷史地理典》首發 以書載道促文化傳承

2018年04月03日 15:4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4月2日電(童笑雨 馬悅寧)用地理展示方寸,用歷史丈量未來。4月2日,《中華大典·歷史地理典》在浙江杭州首發。活動現場,該書主編葛劍雄表示,該書的編撰,意在傳承傳統文化。他希望能以此為契機,讓讀者感知中國的發展。

  《中華大典》在錢鐘書、馮友蘭、錢學森和季羨林等300多位學者的聯名呼籲下于1992年啟動編撰。25年後,這部包含了24個典、116個分典的皇皇巨著于2017年底宣告竣工,成為了中國涵蓋範圍最大、字數最多、門類最全的類書。

  《中華大典·歷史地理典》作為此中之一,由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7年6月完成出版。據悉,該書分為4個分典,共15冊,計3092萬字,按地域、政區、山川、總論、歷史地圖等專題將歷史文獻中相關資料收集、輯錄和整理而成。

  “歷史地理是研究各個時期行政區劃變化、地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學科,既究天人之際,又通古今之變,既探究自然,又觀照人文。”談及圖書編纂的意義,西泠印社集團黨委書記錢伯皓表示,在提倡“文化自信”的當下,只有做好文化傳承,才能為時代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於此,葛劍雄表示贊同。在他眼中,古籍整理是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是“存亡繼絕”的工作,需要由“人”來完成和傳承。“如果不去做這一項工作,我們很多學問都會變成青黃不接,後繼無人了。”

  “社會上不乏對古籍整理工作的質疑。他們覺得在科技發達的當下,這一項工作是沒有必要的。但目前,人工智慧還處於模倣階段,很多事情只有人才能做到。”葛劍雄以蒐集元朝前與氣候有關的詩句為例指出,古籍整理是一項專業性很強、涉及學科廣而又複雜的工作,貴在細緻、重在整理,頗具工匠氣概,是當下的科技與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大典》的編纂曾一度中斷,在葛劍雄看來,這與大多數人對大典的編撰意義認識不足有關。

  “古籍整理不像寫一篇論文,馬上就可以看到成果,它是遙遙無期的,所以其間很多人難以堅持下去,直至後來中宣部的二次牽頭啟動。”葛劍雄説,這是中國對繼承傳統文化的決心,也進一步顯現出該項工作的意義重大。他希望,該書的編撰和首發,能為以後的研究提供詳盡的資料,讓讀者感知中國歷史,傳承文化。(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