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歸清明的節日內涵

2018年04月03日 10:37: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雷泓霈

  為個人積存正氣,為社會積存正能量,以期走得更遠,這是清明節的一個內涵

  關於清明節,《歷書》如此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歲時百問》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由此可見,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節的一個重要文化內涵。今天的我們,也應當讓這個節日氣清景明。

  讓“奇葩祭品”走開,讓祭奠情感保持氣清景明。祭奠是一種禮敬、懷念,更是一種情感昇華。站在歷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讓自我得到精神凈化、智慧啟迪,以期走得更遠,這是清明節的一個內涵。所以,應當杜絕花哨的“護照”“房産證”“私人飛機”等“奇葩祭品”,雖然這些祭品有所謂的新潮味,但和傳統文化、公序良俗、傳統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價值格格不入。

  讓陳規陋習走開,讓祭奠形式保持氣清景明。源於周代的清明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時間跨度長,存留下來的慣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當下社會已經格格不入,比如動輒大燒紙錢冥物,互相攀比講排場等,這不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也會污染環境,甚至釀成悲劇。3月末,杭州一名住戶未將焚燒完的紙錢灰燼妥善處置,結果煙霧涌入過道,導致一名91歲老太太死亡。所以,我們要讓祭奠形式保持氣清景明,多倡導文明、健康、乾淨、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過種植紀念樹、召開家庭追思會等等,將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讓“代人掃墓”走開,讓祭奠儀式保持氣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終追遠,思親念故。所以,這個祭奠必須有一定的儀式感。《論語》雲:“吾不與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親自進行祭祀,而找別人替代,這對祖先來説是一種大不敬。畢竟,“代人掃墓”的商業化運作再精美、再細緻,也終歸是一種木偶式的虛假表演,是一種空洞的文化軀殼,它消損了清明節的莊嚴氛圍,違背了氣清景明的節日內涵。

  文明祭掃,貴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個人從自己做起。這樣,不僅為個人積存正氣,更為社會積存正能量。讓我們用綠色清明寄哀思,還清明節一個氣清景明。

  (摘編自4月2日《湖南日報》,原題為《讓清明節多一些氣清景明》)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03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