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學者聚首共議“中國設計”40年經驗與模式 強調文化認同與自信

2018年03月27日 10:4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設計40年——經驗與模式”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舉行。“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去理解、以高度的文化認同去設計”成為與會者的共識。

  今年是中央美術學院成立100週年,院長范迪安表示,建校100週年之際舉辦此次盛會,其宗旨是梳理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設計藝術與設計教育的發展脈絡,深入總結歷史經驗,交流探討中國設計與設計教育的未來之路。40年來中國藝術設計的發展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徵:一是從小變大,由微變強;二是從吸收外來經驗到適應本土發展;三是從設計本體走向廣義的設計社會學。

  在他看來,如何讓中國設計大有可為,一方面不僅要繼續面向世界,研究和吸收國際設計與設計教育的新的經驗;另一方面更要瞄準中國需要,研究中國問題,服務國家建設,面對民生現實,弘揚中華民族“工匠精神”,在設計教育上要更著眼于培養具有全面素養和優秀創作才華的新型人才。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王中教授在“藝術引領城市創新”的發言中指出,如果把改革開放40年建成的深圳説成是第一代城市,他稱之為“觀世界”,第二代城市則是以浦東為代表“融世界”;站在今天的歷史節點上,我們的世界觀應該是什麼?大家一定要知道評價一個城市的標準正在發生轉變,城市正在從圍繞經濟轉向圍繞文化,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正在向文化積累厚重的城市轉移,這是一種趨勢。

  他直言,城市建設和規劃現在正面臨著一個範式轉型的時代,今天比以往任何時期的城市建設都更加複雜,原來的範式基於學科的縱向劃分,城市建設先搞規劃,規劃完了是建築師,建築師之後是園林景觀,最後再請幾個藝術家裝點雕塑,這種方式已經完全不適用了。在他看來應該創造一種“橫向機制”。這種機制讓藝術家、規劃師、建築師、工程人員甚至市政人員結合成一個整體,進行一種新機制下的工作,才可能探討一種新的可能性。

  而在經濟的全球化、交流的網路化的大背景下,設計領域在堅守傳統學科門類的基礎之上越來越受到科技的影響也成為中外專家們的共識。專家們認為,近幾年來,數字科技的發展及其在設計領域的應用造就了一種設計的虛擬化趨勢,作為數字科技尖端應用的虛擬現實技術(VR)已經為今天的設計師提供了強大的工具。技術的革新為當下和未來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形態及可能性。

  引起眾人熱烈討論的另一個話題是中國設計師如何探索中國設計自身的品牌與道路模式,塑造“中國設計”的國際形象。

  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郭線廬以古城西安的變化為例。隨著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確立,老城區和新城區發展建設之間相互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設計創新驅動在西安未來的發展中將産生巨大能量。

  他坦承沒有現成的案例可以借鑒,既要考慮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又要發揮文化的實用價值,所以總體設計和規劃的理念要在古城發展建設中,起到引領社會創新、經濟結構優化和産業消費轉型的作用。哪些區域和遺址必須保留?哪些可以用現代技術去保護,哪些可以拆除後進行重新規劃,哪些能將傳統和現代很好融合等等,都是西安在城市建設規劃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産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王曙光則表示,最好的城市和鄉村規劃師、最優秀的動漫設計師、蜚聲世界的國際電影導演、享譽世界的建築設計師等等,都是最理解本民族文化傳統、最善於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符號、最懂得利用自己的文化元素打動世界的人。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歷史和傳統,是這一切的出發點。

  “中國文明綿延數千年,內涵極為博大精深,這個漫長的有著獨特價值的文明正是一個巨大的IP寶庫,各方面的可視元素以及不可視的哲學思想元素極其之多,寶貝俯拾即是,就看我們自己的挖掘能力、理解能力、消化能力跟把握能力。”他説。

  此次研討會分為了“戰略·決策”、“文化·選擇”、“城市·創造”和“教育·未來”四個板塊。“為中國設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科成果展”同期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展覽包括“國家形象設計”“奧運設計”“國家重大慶典禮品設計”等12個單元,將持續至4月25日。(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