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疆剪紙技藝傳承人:用非遺的方式記錄非遺

2018年03月24日 15:3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新疆哈密3月24日電 題:新疆剪紙技藝傳承人:用非遺的方式記錄非遺

  作者 耿丹丹

  “剪紙最重要的是創意和想法。”説話的功夫,一個“春”字在王革的裁剪下躍然紙上。

  今年63歲的王革是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産剪紙技藝的傳承人。這幾日,王革受邀到新疆哈密授課,向來自新疆文化領域的代表講解剪紙的運用、發展和産業。用王革的話説:“又幹起了講課的老本行。”

  王革外婆和媽媽都是剪紙高手,耳濡目染下,她也學會了剪紙。8歲起,逢年過節或喜慶的日子,家裏的剪紙任務就交給王革。但直到1975年,一直把剪紙當興趣的王革才將其發揮在工作上。

  王革當時是教師,為提高孩子們的注意力,她用剪紙做了一些拼音字母、小動物等當作教具,沒想到她的創新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上課興趣,還得到學校的認可和推廣。

  就這樣,王革利用業餘和工作時間堅持剪紙30餘年。退休後,她不僅沒有“丟掉”剪紙,反而比以前更忙了。“現在可以把更多時間用在剪紙上。”

  退休後,王革在位於烏魯木齊的七坊街創意産業集聚區開了一間工作室,在展示自己剪紙藝術的同時,也將這項中國古老的藝術文化展示給更多人。

  從人像、地標地識,到新疆民族服裝、樂器,王革的剪紙作品越來越有特色。“我希望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有一些創新。”王革説,為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剪紙作品,她還經常深入到新疆各地,從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勞動中尋找靈感。

  王革説:“哈密傳統刺繡給我很多靈感,我和當地的繡娘經常交流,也因此創作了《哈薩克刺繡》,這幅作品在中國多地展出。”

  幾年前,王革還在剪紙創作中運用“點染”手法,為傳統剪紙繪製上色,使作品更豐富,更有層次。

  首次嘗試“點染”的大幅作品是《古絲道·新絲路》,作品再現了唐朝公主將養蠶技藝帶到西域,當地的少數民族婦女養蠶織布的場景。

  “我查閱資料創作構圖用了3年時間,點染上色又花費3個月。”王革説,製作過程雖然繁瑣,但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國內收藏愛好者,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收藏家都非常喜愛這幅作品。

  如今,王革已經有了5個工作室。王革説,時代在更疊,不少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實需要。“特別是剪紙,要讓它流傳下去,就要有創新和發展。”

  從2015年開始,王革收集新疆十幾種剪紙類型。今年,她想把更多新疆歌舞和民間藝人系列的剪紙製作成“點染”版本。“想用非遺的方式記錄非遺。”

  除此之外,王革把工作重心放在培養剪紙傳承人上。至今,她已有10名徒弟,跟隨她學習最長的人有10年之久。“剪紙的技藝容易培養,但創意設計需要更多人重視。”

  為讓更多人記得剪紙這項傳統藝術,從2009年起,王革在新疆上百所學校、社區講課上千場,上萬人次聽課。王革説:“希望更多人加入到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來。”(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