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厲害了,我的國》導演:拍這樣一個片子挺驕傲挺幸福

2018年03月14日 11:04:00來源:揚子晚報

  《厲害了,我的國》創票房新紀錄,導演衛鐵接受揚子晚報獨家採訪

  “拍這樣一個片子,挺驕傲挺幸福的”

  3月9日17:30左右,當揚子晚報記者在電話採訪導演衛鐵時,由他執導的大型新聞紀錄影片《厲害了,我的國》正在影院創造著一個中國影史新紀錄——2億,登頂國內紀錄片票房冠軍,且破紀錄的這個新數字還將繼續。對於這樣的佳績,衛鐵由衷地表示,“我覺得挺驕傲的。説實話當初拍攝時,沒有太在意這個效益。但今天有這麼一個市場反應,説明觀眾是認可的,我們很欣慰。”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漪

  電影電視跨媒介整合

  “偉大的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

  影片《厲害了,我的國》 由中影和央視聯合出品,是在央視財經頻道的六集紀錄片《輝煌中國》基礎上,再創作而成。該片記錄了過去五年以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超級工程的珍貴影像,以及奮鬥在一線的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導演衛鐵在過去的一年裏,帶領創作團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五大發展理念,將時長超過1000小時的前期拍攝素材,濃縮為一個半小時的精華。

  記者:您能説一下,接拍這部電影的緣起嗎?此外,這部電影與紀錄片《輝煌中國》有什麼不同?

  衛鐵:我是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導演,這部電影是我們和央視聯合出品的。《輝煌中國》其實更注重地展現了中國輝煌成就的表達,而作為電影,我還是想敘述“人的故事”,我覺得偉大的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我們要把幕後的英雄放到熒屏前,讓他們與觀眾建立更直接的交流。

  記者:《輝煌中國》和《厲害了,我的國》兩者之間的跨媒介合作,您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衛鐵:這次跨媒介跨行業的整合,目的就是:力求打造文藝精品。此次的拍攝央視那邊有100多人,中影這邊的團隊也有100多人。兩家最具影響力的傳播機構出面聯合打造一部6集電視紀錄片和一部紀錄片電影,這是開了電視和電影跨界整合的先河的。

  千千萬萬勞動者的故事

  “要做一個有夢想的奮鬥者”

  很多觀眾走出影院後的第一觀感是“自豪”、“震撼”。這源於影片不僅從圓夢工程、科技創新、綠色中國等多角度記錄下我國的大國風采。也正像衛鐵所説,這部電影更為動人的是,它將個人在工作崗位上的奉獻和社會發展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展現生動的百姓生活,呈現出了全國人民積極自信、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

  記者:您印象比較深刻的人物是誰?

  衛鐵:其實每一個人都讓我感動,例如片中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忠。拍攝組前期獲得的影像資料是南先生生前最後一次接受採訪拍攝。我們在後期處理時,儘量保留了南先生的原聲。南先生接受採訪時已是肺癌晚期,他用嘶啞的聲音一字一頓地談如何讓自己的工作回饋社會和國家。我們是滿懷著敬意剪輯這一段的,南仁忠代表的是一代科技工作者,他們心無旁騖地做著自己的研究,他們身上有老一代科研人員獨有的氣質和情懷。

  記者:影片中還有大量的普通人,對此您是怎樣考量的。

  衛鐵:這個片子是關於我們國家成就的故事,也是關於千千萬萬勞動者的故事,是關於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故事。我拍攝這部影片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想告訴觀眾:是我和你、是我們所有人,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一起鑄造了今天的成就、鑄就了我們今天輝煌的國家。

  記者:以百姓視角聚焦大國巨變,以國家戰略關注百姓民生。您想透過這樣的描繪方式,來告訴大家什麼?

  衛鐵:我想告訴觀眾一句話:在新時代做一個堅定的、有夢想的奮鬥者。

  票房2億創下影史紀錄

  “每個奮鬥者都有自己的天地”

  紀錄片電影這一類型在我國影院,其實相對比較“冷門”,遠不如商業電影那樣受觀眾關注。但這兩年這一領域來了不少“強兵”,去年紀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影片《二十二》,就以1.7億拿下內地紀錄片的票房紀錄。《厲害了,我的國》在3月2日全國上映前,就被視之為“潛力股”。9日,就在揚子晚報記者採訪衛鐵時,該片票房突破2億。

  記者:票房2億,好像是很多商業片都無法比擬的,導演你什麼心情?

  衛鐵:我覺得挺驕傲的。説實話當初拍片子時,沒太在意這個社會效應。我們就是想把一種精神傳遞給觀眾。

  記者:您的影片中反映的都是一些普通人,而站在更高的角度,您在這個時間點能夠拍攝這樣一部反映國家和時代變化的電影,作為一個普通人,您有什麼感想?

  衛鐵:説實話,拍這樣一個片子,挺幸福的。十八大以後的這五年,我們取得輝煌的成就,這個成就是各行各業鑄就的。今年又是改革開放40年,這麼多重要的歷史機遇來到我們眼前,在這個時間點做這樣一部電影,使我自己認識到:每個人的舞臺都是寬廣的,每個奮鬥者都是有自己的天地的。

  記者:拍完這部電影對您個人的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衛鐵:對以後更有信心了。我覺得中國的文化繁榮是必然的,文化精品也會越來越多。但市場會對文藝工作者提出更多的要求,我們應該肩負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另外,我們應該堅持為人民而創作。影視作品應該反映時代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之魂,國家基礎。中國故事一定可以走向世界。

  衛鐵授權揚子晚報發表散文

  做新時代有夢想的奮鬥者(節選)

  作者 衛鐵

  剪輯室裏結束一天的工作,往往已是淩晨。身體是疲憊的,心裏想著這一天工作的進展,便有了些欣慰。

  從剪輯室走回賓館房間的路程大約是十五分鐘,通常是我、剪輯師和剪輯助理寒夜同行,一行四人,互相鼓勵和調侃。剪輯助理叫小馬,九零後。是一位聰明又有活力的寧夏姑娘,臉上常帶親切的笑容,剛剛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

  薄霧將我們包裹,寒氣已經漸漸侵透衣衫。因為寒冷,大家加快了步伐,沒有言語。看著被路燈拉長的身影,小馬不由裹緊了棉衣,默默前行。都説九零後和七零後八零後不一樣,我突然有些不合時宜地打破了尷尬的沉默,問了最年輕的小馬一個問題:“小馬,買房了麼?有車麼,上下班方便麼?這都是剛需啊!”房價和星相就是這麼容易出現在人們的話題裏。小馬沒有立刻回答我,靜靜地走了幾步之後,她微笑著對我説:導演,我為什麼一定要買房買車呢?我覺得現在挺好的啊。房子可以租啊!我頓時覺得小馬可愛起來,這個九零後的姑娘完全出乎我的判斷之外。

  過了好幾天,一個人的時候,我常常想起小馬回答問題時的笑容。我們是不是誤解了某一種固有的“成功”價值取向,如同薄霧,遮掩我們所有人生的來路和去處?

  我想起了電影裏與我“朝夕相處”的那些人物:為建設宏偉國家工程——港珠澳大橋而在海上默默奮鬥十二年的工程師;放棄東部沿海都市生活紮根賀蘭山,重新創業的福建企業家;為扶貧工作日夜奔忙在田間地頭年僅25歲的藏族駐村第一書記。每一個人,都用他們自己的勤勞身影驅除了生活的迷霧,這些陪伴了幾個月的臉龐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那些眼神是堅毅的,又透露著自信和驕傲。他們的每一次付出都是在有力的回答:只要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工作,是為了回饋國家和社會,這每一個夢想,都是值得尊敬。人生的精彩沒有固定答案,唯有勞動最有尊嚴。

  電影的後期製作過程中,常常讓我想起了我第一次拍電影時的情形。那時候總是急於和觀眾訴説,但這一次仿佛又有一點不同,這好像又是我的第一部電影。我想把這些溫暖的瞬間,這些可愛的人,他們的一顆赤子之心慢慢訴説給觀眾。這激蕩人心而又溫暖的故事裏不僅僅有他們,也有我們,正因為有他們,還有我們每個人,才有了如此可愛的國。在這個嶄新的時代,正是有這千千萬萬追逐夢想的人,才有了今天的生活,夢想不可少!夢想來自初心!夢想直抵百年目標!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