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助力故宮國寶集體靈動現身
9件在央視熱播綜藝《國家寶藏》中亮相的頂級文物,近日“齊聚”故宮箭亭廣場,只不過,來的並非“真身”,而是通過LED屏呈現。與此同時,故宮博物院與鳳凰衛視聯合宣佈,《清明上河圖》高科技藝術互動展演即將完成,這件國寶級作品將從紙上立體起來,于2018年春夏與觀眾見面。
故宮博物院藏石鼓、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湖北省博物館藏雲夢睡虎地秦簡、湖南省博物館藏皿方罍、河南博物院藏雲紋銅禁、浙江省博物館藏玉琮、上海博物館藏大克鼎、南京博物院藏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這9件古老的國寶因《國家寶藏》而成為“網紅”,這次集體現身,是以一種現代的方式。
《國家寶藏》特展邀請著名設計師王振飛擔任總設計,借用中國多寶閣的概念,共設9“閣”,每個閣內放置“國寶盒子”,通過LED高清液晶屏顯示9件特展文物的樣貌和細節。設計借用了中國園林的手法,以特定的位置擺放盒子,每個盒子只有一面為動態國寶展示,避免形成圖像之間的干擾,同時讓觀眾觀展的過程成為“尋找”國寶的過程。
從《故宮》到《故宮100》,再到《我在故宮修文物》,關於故宮的影像作品越來越貼近普通人的情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發現,《國家寶藏》沒有落入以往“以文博談文博”的窠臼,不是單純的紀錄片,而是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表達。
單霽翔説:“《國家寶藏》就像是邀全國觀眾共赴一場文化盛宴,從天才少年嘔心瀝血、耗盡全力方得到的傳世青綠山水畫作,到歷經坎坷重回故土、象徵中華文脈的石鼓,文物的前世今生讓文化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以前,當人們想到博物館時,第一反應總是缺乏興致,冰冷、單調成了展櫃裏文物的代名詞,很多人只是匆匆在相機裏留下幾張影像便離開,更不必説有何收穫。故宮博物院在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弘揚傳統文化,提升文化活力,融合先進的文物保護理念和數字化技術,讓人們能夠在參觀的同時增強互動體驗,更加直觀地欣賞文物、了解文物和探知文物。”單霽翔説。
故宮博物院的努力卓有成效。現在,當觀眾打開“每日故宮”“韓熙載夜宴圖”等故宮系列的App,足不出戶便可欣賞到故宮博物院成千上萬件珍貴藏品。單霽翔表示,無論是雕塑、陶瓷、漆器還是織繡、鐘錶、琺瑯,縱然種類紛繁複雜,但是每一件文物都經過歲月的沉澱和打磨,它們見證了歷史,更承載了國家的興衰榮辱。
未來,故宮博物院將探索更多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式,在內容上深度挖掘文物之間的關係、文物與民眾之間的關係,靈活運用當代人熟悉、喜愛的傳播方式,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走進歷史。
在故宮博物院院藏的186萬餘件文物中,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2015年故宮展出真跡時,觀眾得排六七個小時隊才能一睹真容,甚至由此産生了一個新名詞“故宮跑”——觀眾一進宮門就狂奔去看展。但這一次,故宮讓《清明上河圖》從紙張上立體起來,帶你穿越到繁華的北宋都城。
《清明上河圖》高科技藝術互動展演並非簡單地將畫作數字化,而是在尊重原作學術基礎上的再創作。故宮博物院研究室、資料資訊部、故宮出版社與鳳凰衛視領客文化、鳳凰數字科技組成專項小組。如何處理原作與科技、藝術之間的關係,單霽翔説,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觀眾真正“進入”《清明上河圖》;要把原本隱藏在作品中不易被了解的細節,變成觀眾能“看懂”的故事。
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作為學術總指導,全程參與了項目的研發過程。故宮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王連起,多次與小組成員一起推敲展演形式,保證了展演在學術上的準確性。經過一年半時間,團隊以360度環繞的全息立體空間,還原了《清明上河圖》中所展示的宋代人文生活圖景。
展演以觀眾的體驗為核心,通過互動沉浸技術(MR)、全息多媒體技術等科技手段,對原作進行創造性詮釋。展演還將從故宮博物院出發,作為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進行連續3年的全球巡展。
單霽翔説:“事實證明,文物並非只是冷冰冰的遺存,這一展演將讓觀眾在愉快的沉浸式體驗中,最大程度地回到《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繁華的北宋都市,感受宋代藝術之美。可以説,《清明上河圖》高科技藝術互動展演將讓觀眾認識到,文物也是具有想像力和年輕活力的現實存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