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李華鐘病逝 曾把物理現象寫成詩

2018年02月07日 12:56:00來源:廣州日報

  一生耕耘康樂園 他把物理寫成詩

  2018年1月29日,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學家,中山大學李華鐘教授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8歲。

  他是國內最早進行基本粒子物理學的規範場理論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也是最早一批向國內介紹介觀物理理論的人,對廣東乃至全國的理論物理學發展貢獻良多。

  他曾先後任中山大學物理系主任、副校長,在改革開放初期主持中山大學物理學科的恢復和發展,促成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李華鐘一生耕耘于康樂園,用心傳道授業解惑,20世紀70年代末主導錄取兩位初中畢業生進中大讀研,因“不拘一格錄人才”而被傳為美談。讓人驚嘆的是,這位物理學家對文學也頗有造詣,他把物理現象寫入詩中,還編過一輯《粒子詩抄》。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靜 通訊員高憶、蔡珊珊

  爭先

  研究成果獲楊振寧讚賞

  是國內規範場理論先驅

  李華鐘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粒子物理的教學與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在基本粒子方面進行了研究並取得成果,學術論文就處於國際學術前沿。

  20世紀70年代初,楊振寧到中山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帶來規範場理論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很快,李華鐘與中山大學的郭碩鴻、冼鼎昌教授合作,獨立完成在規範場領域系統、有創造性的工作,他們得出經典規範場理論的嚴格解,併發表在當時的《中山大學學報》上。“這是李華鐘教授對物理學最重要的貢獻,他們的非阿貝爾規範場經典解是進入物理學教科書的。”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李志兵教授説。

  由國際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Yang-Mills)理論(即規範場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其導致20世紀下半葉物理學的突破,形成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難能可貴的是,李華鐘教授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一窮二白(各方面科研條件非常困難)、與國外學界缺乏交流的情況下,在規範場這個重要領域作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也正因此,李華鐘作為國內研究規範場理論的先驅之一,在同行中備受尊敬。在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上,李華鐘與同行因在規範場理論上的特殊貢獻,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當時與國際同行的學術交流鳳毛麟角,這些成果的取得更是難能可貴。後來,得知中山大學獨立完成相關研究後,楊振寧很是讚賞。楊振寧在香港成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並任“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支援成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以進行學術研究,促進國內外學術研究。

  堅守

  不隨波逐流只研究“顯學”

  堅信冷門“介觀物理”潛力

  20世紀80年代後,李華鐘主要從事量子物理系統的幾何性和整體性研究,如貝裏相位因子工作。20世紀90年代初他又增加介觀物理理論這一研究方向,系統地研究持續電流理論,率先在國內組織和主持全國介觀物理理論研討會,有力地推動了國內介觀物理的研究。

  介觀物理是研究介於奈米和微米尺度之間物理規律的學科,為我們現在熟悉的奈米技術提供基礎的理論研究和支撐。在當時,國內對介觀物理的認知和研究近乎空白,李華鐘卻敏銳地發現這一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科研方向。

  “做研究,不能隨大流。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李華鐘曾説自己從不會因為某個研究領域很熱門,跟隨眾人一哄而上,而是根據學術本身的發展來選擇研究方向。1973年,國外有一篇關於夸克量子理論的論文發表,當時並沒有引起國內同行的注意,直到200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才在國內引起關注。1973年到2004年的30餘年間,熱門的研究領域層出不窮,李華鐘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即這篇論文剛發表之初,就認識到這個研究方向的巨大潛力。他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做報告,推介這項研究,但並不被當時的主流派所接受。

  “李老師有非常高的學術品位,能看到未來發展趨勢。”李志兵説,不管是粒子物理的研究,還是介觀物理的研究,在當時都並非顯學,能看到學術趨勢,這固然和他的聰慧有關,更與他踏實治學的品格有關。

  育人

  錄取初中生為碩士生成美談

  跳出課本注重學生思維培養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李華鐘一生耕耘于康樂園之中,情栽桃李。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冼鼎昌先生更是賦詩稱其“形勞案牘人誰解,懷璞傳薪用意長”。他從事教學工作六十年,碩士、博士加起來不過十幾人,但對每一個學生他都耗費精力“用心去帶”。

  他的“用心帶學生”,就是強調師生間的溝通。李華鐘奉行“飯桌教育”,常常和自己的學生邊吃邊聊,從學習到生活,無所不談。他認為,一個研究生早在本科階段就已經練就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導師的作用不在於講授課本上的基本原理,需要傳授的是一些隱藏在科學成果背後的,書本、文獻、期刊上看不到的東西。像思維方式這類抽象的知識,必須由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教授,身體力行,啟發學生,方能讓他們有所領悟。

  李華鐘與學生的諸多故事中,這個更是傳為美談。

  1978年,中山大學收到一封來自湖北武漢的信件,寫信者是名為胡泊、胡連的兩兄弟,信中説他們自學物理九年,還自修了英文,希望能報考中大物理系研究生。不過,兩人只是初中學歷,初中畢業後便到工廠做工。

  李華鐘對此事極為上心,在通過查閱兄弟倆的作業本、學習心得,與學校溝通並派專人到武漢進行考試,認可了他們的專業水準和學術潛力,在通過了中大的最後一輪面試之後,將只念到初中的胡氏兄弟錄取為物理系碩士研究生。

  胡連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李華鐘教授對兄弟兩人有提攜之恩,在他們入校後也是多有教誨和支援,兩人時刻銘記在心。

  後來,哥哥胡泊在美國取得博士後在美任職,弟弟胡連先在中大任職、後到華南師範大學任教授,這段故事一時被傳為美談,並被許多媒體稱頌,正是“不拘一格錄人才”。

  才情

  熱愛文學“文理溝通意氣豪”

  將物理學體會形象寫入詩中

  雖然李華鐘專攻的是物理學,但他還能寫得一手好詩。他擅于寫舊體詩,尤以七律見長。雖然他自謙“並非科班出身,亦未受師教,所以格律聲韻,必不中矩”,但其抒情論事、與友人唱和的詩作中,卻也流露出真性情。中山大學中文系黃天驥教授曾讚他“文理溝通意氣豪”。

  一位純理科的學者,能有如此的文學造詣,與濃厚的家庭氛圍影響密不可分,李華鐘的外祖父黃節就是近代有名的學者兼詩人。抱著對文學的愛好和執著,李華鐘不僅曾在大學期間任嶺南大學進步月刊《南風》的主編,在往後的幾十載光陰中,更是常常與詩相伴。

  2002年,李華鐘教授與冼鼎昌先生一起,蒐集了同行們的詩作,編成一輯《粒子詩抄》,在物理學界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

  因為專業的關係,李華鐘教授作詩的範圍與尋常的文人亦不相同,他常常會將物理學研究過程中的各種體會形象地入詩。例如他的《粒子爭鳴二首》之一:“粒子微微鬧鬨哄,費曼圖形似畫蟲。幾根萊格平行線,一隻火球亂通通。三色層子皆不見,十年色散竟無功。何來磁子成單極,無端異物擾清翁。”讀來十分生動活潑,讓人會心一笑,一位認真而可愛的物理學家兼詩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李華鐘説,自己用詩表達是“少年狂傲輕時俗,入老頑囂哂未收。”

  《粒子爭鳴二首》之一

  粒子微微鬧鬨哄

  費曼圖形似畫蟲

  幾根萊格平行線

  一隻火球亂通通

  三色層子皆不見

  十年色散竟無功

  何來磁子成單極

  無端異物擾清翁

  李華鐘

  1930年9月12日出生,廣東省豐順縣人。1951年2月畢業于嶺南大學物理系,並留校任教,1954年4月任中山大學物理系講師。195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78年任教授,1980年任物理系主任,1981年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81年1月任中山大學副校長,1983年任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主任。李華鐘教授于2004年退休。

  李華鐘教授是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學家,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他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二等獎等。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