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爆炸”後,當代中國知識界期待重新發現拉美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文學爆炸”後,當代中國知識界期待重新發現拉美
新華社記者 史競男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來,此前就一直關注拉美文學的中國文壇,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拉美文學熱。尋根文學、先鋒派寫作應運而生,文壇面貌為之一新。
當代著名作家閻連科説,這股強勁的拉美文學熱,對中國作家有著振聾發聵的強烈衝擊。拉美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之巨,“可能超出世界上任何一個時期的任何一個流派、主義和文學團體,他對中國文學造成的震動基本和地震或火山爆發一樣。”
莫言等一大批中國作家無不受此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這一代作家。我在1984年第一次讀到《百年孤獨》,心情就像當年馬爾克斯在巴黎讀到了卡夫卡的《變形記》一樣:原來小説可以這麼寫!”莫言從不否認馬爾克斯等拉美作家對自己文學創作之路的啟發。
30年後,拉美重新成為中國知識界關注的焦點。讀者的眼光早已不滿足於“文學爆炸”的經典作品。然而,近年來編著、迻譯的拉美各國政治體制、經濟動向和思想學術方面的相關著述,尚未充分回應中國與拉美之間人文與思想交流的迫切需求。
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華南師範大學微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書店出版社聯合舉辦的“拉丁美洲思想學術譯叢”項目日前在京啟動。專家表示,希望通過迻譯拉美思想經典,推動中拉在文化領域的深度理解,為思想領域的“南南合作”貢獻力量。
該譯叢主編、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滕威説,當回顧新世紀以來國內拉美研究時,她發現譯介成果主要集中在經貿發展、區域研究、國際政治等方面,對拉美思想與學術傳統的介紹相對匱乏。國內知識界還沒有完整勾畫出拉美思想“漫長的海岸線”輪廓,大片思想沃土仍等待著中國學者耕耘。
“這不是一個拉美研究圈內部的翻譯項目,而是希望建成一個跨學科、跨文化與跨語際的思想互動平臺,期待不同學科的研究者都能在自己的領域內重新發現拉美,與拉美對話。”滕威道出該譯叢編譯的初衷。
學者認為,上世紀80年代,拉美作家處理歷史與文化、民族與世界,觀察社會變革的眼光以及新穎的文學表達方法,為處於變革中的中國文學界提供了某種出路與範本。文壇關注的一些重大命題,諸如走向世界、現代性、民族化、純文學等都發源於此。而在當前“一帶一路”背景下,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拉美應受到中國知識界更多關注。
北京大學西葡語言文學系教授趙振江認為,通過權威譯本向國內全面介紹拉美20世紀至21世紀人文思想經典著作,有助於推動中拉之間的互識互鑒、填補學術空白、強化中拉雙方的學術與人文合作。
清華大學教授汪暉表示,理解自己、理解拉美、理解中國呈現方式的變化,這是該叢書的價值所在。
據叢書主編之一、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魏然介紹,目前,編委會已遴選出拉美思想經典著作第1輯、共計10種,以20世紀上半葉拉美思想史的奠基性著作為主,如《愛麗兒》《宇宙種族》及《煙草與蔗糖在古巴的對奏》等。部分譯稿已在籌備、翻譯過程中。
“在當代中國,引入拉美思想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説,期待叢書能夠體現最新的問題意識,呼應中國與拉美之間相互嵌入的當代性問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