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家對談京味文學:變遷未阻氣韻流傳

2018年01月13日 15:3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為現代白話文學的發源地,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北京呈現出頗具獨到氣韻的文學圖景,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力量在這裡執著堅守、孜孜探索。12日,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主辦的北京文化主題活動“老北京城市范兒——作家劉一達、寧肯對談”于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作家劉一達、寧肯與各界讀者一道分享了關於老北京的記憶以及以散文之筆觸書寫北京城、北京人、北京事的創作體會。

  回眸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兩位作家認為,自“京味文學”的開創者老舍先生,到汪曾祺、鄧友梅、林斤瀾,再到肖復興、葉廣芩、劉恒、王朔……北京城在變,書寫北京城的作者在變,作者筆端的北京城亦在變,然而不斷的變遷中,北京文學的氣韻依舊綿綿流傳,生生不息。

  2017年7月、11月,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相繼推出寧肯散文集《北京:城與年》與劉一達散文集《衚同范兒》。一頁頁穿透筆端的記憶裏,有醇厚樸實的北京味兒,有人與城相互守望的脈脈溫情,亦有50後作家對城之世態滄桑、人之內心風景的追問探尋。

  《衚同范兒》一書收入了著名京味兒文學作家劉一達的二十余篇散文作品。作者以原汁原味的北京語言,描摹了一幅上世紀中後期老北京衚同大院裏的百姓世俗畫卷。

  劉一達表示:“其實我寫過不少有關衚同的書。這麼多年寫衚同,主要目的還是想給後人,給那些沒有在衚同生活過的80後、90後、00後留下一點兒東西。北京最多的時候衚同有3000多個,但是隨著城市的改造,現在北京的衚同已經越來越少。”

  他回憶説:“我曾寫過一部長篇小説,叫《衚同根兒》,上下兩冊,大概70萬字。主要是想通過衚同裏幾個典型人物的命運、幾戶典型人家的生活經歷,來反映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這次,剛剛出版的《衚同范兒》,我抽出來了衚同裏面比較典型的一些事例,掰開了、揉碎了講述其中的故事,描摹‘衚同范兒’的來龍去脈。時代的風雨,能改變歲月的煙雲。城市現代化和網路化的腳步,似乎讓衚同文化走到了盡頭。然而,即便有一天,京城的衚同真的徹底消失了,但‘衚同范兒’也依然會存在,因為北京人不會消失,北京文化的根兒也不會消失。”

  《北京:城與年》是在北京衚同長大的作家寧肯,對這座城市半個多世紀變遷的滄桑回憶。

  作者生於1950年代末,五十餘年的時間跨度,在本書涉及的多種歷史文化事件和時間空間節點,打上了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烙印。寧肯對城市風物的冷靜觀察、對親友人物命運的探究思索,使得作品文筆生動、思辨兼備,雜糅了多種魅力。書中穿插著攝影家陳惜惜多幅黑白作品:靜謐中隱約著喧響,懷舊中蘊含著溫馨,與寧肯的文字於今昔對話之中兩廂呼應,構成了更加豐富的張力與空間。

  寧肯當日感嘆説,“作家的主動性不在於提供北京的寫作範圍,而在於提供我們對北京的理解。比如,我們可以從歷史名城去理解北京,從核心價值觀去理解北京,甚至還可以從非常具體的大運河文化、長城的角度去理解北京。”

  他提及自己近來的兩部作品《中關村筆記》和《北京:城與年》,“《中關村筆記》通過大量的採訪和資訊收集工作來描寫我原先並不熟悉的中關村,從而開拓了我關於北京的概念;而《北京:城與年》則在清理那段過往記憶的途中,幫助我更好地讀懂北京。作為一個寫作者,北京給予了我太多無形的東西,我都照單全收。”(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