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將登中國歌劇節再現巾幗史詩
12月16日,由文化部、江蘇省政府主辦,文化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廳承辦的“第三屆中國歌劇節”開幕。民族歌劇《木蘭》將於27日、28日兩晚登陸江蘇大劇院,目前兩場的票都已提前售罄。昨日,主創在演出前排練間隙接受揚子晚報記者的採訪。
《木蘭》取材于中國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古老故事。江蘇大劇院作為該劇出品方,集結名家薈萃的陣容。中國著名作曲家、中國交響樂團團長關峽擔任作曲,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著名詞作家劉麟擔任編劇,著名導演李福祥執導。特邀芬蘭著名指揮家、作曲家萊夫·希爾格斯坦擔任指揮,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著名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雷佳主演木蘭,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青年歌唱家張英席出演劉爽將軍,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聖彼得堡國家交響樂團聯合演出。
這部劇令民族歌劇輸出彰顯了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自信。中國交響樂團團長關峽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大家總説“民族歌劇”,除了民族題材和民族唱法,詞曲融合度,旋律優美,甚至傳唱度,也是它的重要標誌。西方歌劇傳世的很多,但中國民族歌劇才70多年的歷史,《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木蘭》等經典不斷發展。這個過程中,應借鑒西方歌劇的音樂形式。《木蘭》做出的有益探索,是探索民族聲樂如何進入咏嘆調的意境和審美,讓年輕人喜歡和接受,這些觀眾在欣賞這部劇的核心唱段時會感受到。
編劇劉麟説,“花木蘭的故事已經被好萊塢拍成了動畫片,還在籌拍電影,咱們用歌劇形式去表現它也是適合的。”劉麟表示,《木蘭詩》中為何只有一句提到戰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我理解,這還是反映了人們厭惡戰爭,渴望回鄉過平民的生活。所以我們在劇中昇華為‘和平頌’,劇詞結構還用了馬太福音,引出更國際化的音樂語言,這樣不光中國人喜愛,外國交響樂團拿過作品,也馬上就能上手。”
另外,在文學語言上,他表示,既更多體現了當時朝代的藝術語言和生活習慣,也有現代改寫。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