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文學生活”重塑文學史

2017年11月24日 10:10: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現代人讀《詩經》,往往會有些“隔”,只能就作品內容形式進行分析鑒賞,而聞一多研究《詩經》,卻力圖給現代人提供《詩經》時代這些作品産生與流佈的想像。比如解釋《詩經》與祭祀、舞蹈、種植、記事、隱語等的關係,就讓人們盡可能回到《詩經》時代,去理解這些作品不可重復之美。這等於給文學史增加了一個“文學生活”的想像天地。

  但這種對“文學生活史”研究,仍停留于比較零碎的、個案的操作,至今未見到有把各個歷史時期“文學生活”系統寫進文學史的著作。如今各種版本古今文學史,絕大部分仍只滿足於對作家、作品及源流的描述,即使介紹思潮流變,多少涉及時代背景,也未見得能自覺地展現“文學生活”。

  不過,我們終於看到了這方面出現的一種理論自覺。

  最近,山東大學幾位學者連續發表多篇關於“文學生活史”的討論文章,提出要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生活史。他們希望這種研究能突破歷來文學史只注重作家、作品和批評的“內迴圈”,要嵌入一個新角度即“文學生活”。“20世紀中國文學生活史”設想,與此前溫儒敏教授主持的“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課題有密切關聯。溫儒敏曾提出,迄今為止各種文學史,絕大多數就是作家作品加上思潮流派的歷史,很少能看出各個時期普通讀者的閱讀、“消費”以及反應等狀況。這種新的文學史研究,將不再局限于作家與評論家、文學史家的“對話”,還會關注大量“匿名讀者”閱讀行為以及這些行為所流露出來的普遍趣味、審美與判斷,不但要寫闡釋史,也要寫出隱藏的群體性文學活動史。“文學生活”研究關注文學生産、傳播、閱讀、消費、接受、影響等社會文化生活環節,這樣的視野將生發許多新課題,使文學史研究展開新生面。

  從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到“文學生活史”的研究,是一個躍進。但研究方法也要隨之調整變化,“文學生活史”研究帶有很強的文學社會學色彩,除了對不同階段如今還健在的普通讀者進行訪談以及某些必要的調查問卷,更加重要的還是史料收集梳理研究,也許還需要借用一些諸如文化研究、社會心理學等跨學科的方法。“20世紀中國文學生活史”把重點放到期刊、報紙、日記、傳記的梳理,是必要的,難度也很大。但想想《詩經》離現在不更加遙遠?史料不更加缺乏?但聞一多通過文化人類學、民俗學和訓詁等方法,盡可能呈現了《詩經》時代的“文學生活”。

  “20世紀中國文學生活史”是新的學術生長點,現代文學可以朝這方面開拓,古代文學在這方面也有很大研究空間。這個學術生長點帶給我們一種期望:今後能有一種新樣態文學史,是增加了“文學生活”內容的文學史,一方面能重現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存在狀況,另一方面,也能激發現代讀者的歷史想像,幫助他們更好地閱讀和欣賞文學經典作品。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