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遺專家考察萬年桂陶文化:應在開發中注重保護
中新網南寧10月22日電(記者 林浩)“廣西的陶文化在世界陶文化歷史中無疑是最早的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一萬多年來,工藝師們一直傳承發展著這一手藝,使其成為地方文化的象徵,廣西新區開發建設應很好地保存利用這些資源,使其在現代煥發出生機,産生更多文化和商業價值。”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跨文化系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專家評委IngolfThuesen對記者説。
10月18—22日,IngolfThuesen率聯合考察組到廣西桂林、南寧、百色、欽州等地進行陶文化傳承與發展考察,研究萬年桂陶傳承發展及其利用價值。此次考察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思想文化中心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跨文化係聯合組織。
考察中,IngolfThuesen一行先後赴桂林甑皮岩遺址、陽朔萬年桂陶展示基地、南寧博物館、邕江河畔百米龍窯群、頂螄山萬年陶遺址以及柳沙豹子頭遺址等地走訪,對廣西制陶歷史文化進行全面、深入地考察。
桂林甑皮岩遺址是目前世界上出土製作工藝最原始的萬年陶之地,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公佈成為華南地區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頂螄山是南寧市首次發現萬年古陶的遺址,上述兩地出土的“陶雛器”、石器及數量較多的陶器,對探討廣西史前人類的居住形式具有重要的價值。
IngolfThuesen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萬多年前,在頂螄山傍水而居的先民製作的陶器是炊具,他們已經會用陶器煮東西吃,這從另一方面看到了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的起源,對於研究制陶工藝或者廚藝來説都非常有歷史意義。
IngolfThuesen此次考察的遺址多在城市開發的核心地段,面臨著建設與保護的難題。其中,位於南寧五象新區的缸瓦窯村是一個擁有300多年制陶史的老村落,是百米龍窯群所在地,體現了南寧陶器製作的輝煌,是萬年桂陶近代在邕城發展的見證,村中隨處可見用陶缸砌築的陶屋、陶墻、陶院落,展示了南寧悠久的燒陶史。
“這是廣西發展獨特的資源,可以讓人看到這一區域的歷史文化,相比起那些沒有古遺址的區域來説,能夠帶來更多價值。” IngolfThuesen表示,新區開發建設和文物保護不矛盾,地方城建和文化部門應該加強協商,參考北京等城市的建設經驗,在建摩天大樓的時候,把老窯保存下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