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今天是元宵節,也是情人節。兩節“邂逅”,19年一遇。這邊是觀燈猜謎品茗的民俗,那邊是玫瑰與紅酒杯染就的風情,美好對撞,中西合璧,而“雙節嘉年華”借勢開啟:“火樹銀花不夜天”的華美與羅曼蒂克氣息交織,織成濃郁的節慶氛圍。瀰漫于坊間和網路的,是濃情蜜意、馨香祝禱;商家行銷,則將“親情”與“愛情”元素捆綁兜售……
正因佳期難得,公眾紛紛開啟“歡慶”模式,雙節合一,“拼盤”成滿格的狂歡。就連愛賣萌的玉兔,似乎也不想錯失良機,在節前“應時”甦醒,一句“Hi,有人在嗎”,觸碰到網民的“嗨”點,更添意興。
節日即話題。“湯圓”與“玫瑰”聯袂登場,固然平添喜慶,但據媒體透露,適逢佳節,不少人卻陷入“甜蜜的煩惱”:不知該捧著玫瑰找情人,還是回家陪父母吃湯圓?一時間,陪“佳人”還是“家人”,本可相容的命題,愣是變成“魚與熊掌”式選項,或者説,是神題“老媽和老婆同時落水”的姊妹篇。
但這虛設的矛盾情境,多少有些“炮製議題”的味道:畢竟時值工作日,上班之外,餘暇不多,陪家人還是佳人,恐怕只能“就近”;而對眾多外漂族或單身男女來説,這煩惱更無從談起,如果真有,那也表明,“左手親情,右手愛情”都備全了,也即一樣不缺,甜蜜自然壓過愁。
在網上,有網民自我調侃:如果有人送我禮物,那就按情人節過;如果有人陪吃湯圓,那就按元宵節過;但按目前情況看,估計是一個人按光棍節過的節奏……這才是真煩惱。對多數人來説,節日陪誰,其實無關情感取捨,只關乎現實具體情況。現實之刃,能輕易刺中這類“假想難題”的虛妄。
親情愛情,本無需座次排序,而事實上,戀人也能轉化為家人。雙節當頭,炮製出“情感選擇題”,聊增談資。説到底,團圓也好,浪漫也行,過節圖的不就是樂子嗎?沒必要被這問題綁架過節方式。節日能把民眾導入狂歡style,把民眾的“情緒制式”調到“歡慶”頻率,原因也就在於,節日的民俗沿襲、主題導向確實很重要,但在民眾釋放訴求面前,它們也會轉化為歡慶的儀式與由頭。
對都市男女們來説,生活各種奔忙,瑣事總在纏身,而節日,正是必不可少的調劑品。很多人過節,圖的就是“勞形于瑣事”之餘的片刻休憩,是趁著閒暇將心情放空,而非拘泥于某種成規儀式,添上心理包袱。一個人歡度,抑或一群人同樂,均是選擇,重要的是適乎興致,涵養感情,也收穫快意。
揆諸網上,不少網友感慨:情人節與元宵節“喜相逢”,上次是1995年,我們那時還小,下次是2033年,我們或許已老,愛所愛的人,才不會在“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叩問中留遺憾。其實,愛所愛的人,本也不必只盯著日曆上那幾個節假日看,每個尋常的日子,都是涵養感情的時機。“為愛訂制”,每天都是“節”。
最最重要的,是跟時間相約,珍惜每個可珍惜的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