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一個鮮明的中國符號,凝聚著濃濃的親情;春節,也是一面觀照中國的鏡子,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時代變遷。
馬年春節,甲午開局。恰逢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引領中國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歷史起點上,全國各族人民度過了一個歡樂祥和、節儉平安的春節--
風氣正,民心安。各地勁吹勤儉清風,請客送禮少了,消費更加理性。年味濃,百姓樂。春節越發注重親情,傳統文化不斷煥發新魅力。
一年之計在於春。當我們抖擻精神開始新一年的征程,我們期待馬年春節留下的不光是年的回味,更盼望新氣象、新變化如春風化雨,融入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釋放出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
傳統文化注入新內涵
春節前夕,打開網際網路上的“百度遷徙地圖”,一個個閃亮的藍點遍佈全國,仿佛一顆顆急切的遊子心。箭頭在地圖上劃過千山萬水,指向那熟悉而溫暖的歸途--家。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家是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馬年春節前夕,在外打拼了一年的人們背起行囊踏上返鄉之路,匯聚成當代人類社會最大的遷徙活動--春運。
今年春運再創新紀錄的36億人次遷徙,背後是對家的團聚和嚮往。回家,回家。我國13億人、約4億戶家庭,中華民族最濃重的情愫、最深沉的家國情懷,此時都化作全家歡聚相守的難忘一刻。
“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央視春晚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撥動著國人的心弦。年味兒歸根到底是團圓的味道。一年一度和家人團聚,是中國人永遠魂牽夢縈的不捨情結。
大年三十,在重慶打工的湖南人王小亮並沒有回家,但異地的春節同樣充滿家的味道:香腸臘肉、泡菜、辣椒油……他和遠道而來的父母做了一桌正宗湖南味兒的年夜飯。“我們過來陪他,一家人聚在哪兒,哪兒就是家。”王小亮的父親説。
馬年春節,“逆遷徙”成為新潮流。不少老人選擇到兒女的工作地過年,留守兒童投奔異地的父母,不僅一樣能和家人團聚,還能反向避開客流高峰,感受大城市別樣的過年氛圍。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民俗專家蕭放説,傳統節日特別是年節,是中華民族價值體系、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集中而濃烈的表達。當前社會,傳統節日復歸的信號愈加清晰。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時代的變遷並沒有消解傳統文化,反而注入新的內涵。借助喜慶團圓、歡樂祥和的中國年,傳統文化正加速回歸,中華文明的家國之夢愈加綿遠悠長。
“這個春節過得很輕鬆”
“人廉家和萬家福,官清民順國事興。”大年三十一大早,福建省長樂市許多居民把這幅當地紀委送來的廉政春聯貼上了自家大門。幹部勤政廉潔,群眾勤儉節約,過一個風清氣正的春節正是大家共同的期盼。
幹部廉潔,百姓節儉,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春節。
清風撲面,正氣上揚,這是一個返璞歸真的春節。
曾幾何時,春節在不良風氣的熏染下變了味--送禮的隊伍車水馬龍,打著各種旗號的公款吃喝、旅遊屢禁不絕,影響了黨風政風的廉潔清正,也敗壞了社會風氣。
一年多來,黨中央率先垂范、勇於擔當,全黨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有力促進了黨風政風好轉,帶動了民風社風轉變。
廉不廉,看過年。
“這個春節過得很輕鬆!”談到過年感受,內蒙古達茂旗黨委書記伏瑞峰説,“以前過年別人送我禮時,我得想辦法回絕,特別是有些老鄉硬要把土特産給我送來,我還得想辦法給人家回禮。現在碰到有人送禮,我便拿八項規定直接把他擋回去。”
“以前春節前後,這個廳請那個廳、這個辦請那個辦,市裏的請省裏的,塊塊的請條條的,為的是新的一年工作互相關照,那叫一個累人!今年大家都不用費勁想哪個部門沒打點了。”山東一位省直機關的公務員如此坦陳。
在福建省寧德市一個政府宿舍小區做門衛的老黃説:“今年過節清淡啊,都沒人來送禮了。要在往年,送禮的車輛經常把小區大門堵上,我既要維持交通秩序,又要忙著登記,一刻閒不下來。”
“中央的規定不僅管住了幹部的手,還管住了嘴。”湖北武漢市退休教師李建志發現,他家附近一家高檔餐廳門口的公車從去年初開始就慢慢少了,今年從臘月到正月還沒看到過。
“過年好,請出示您的行駛本和駕駛證。”2月1日,大年初二上午10點,新疆庫爾勒市石化大道和塔指路交匯處,市公安局交警大隊民警買買提江正在執勤檢查。
與買買提江一同檢查的還有市紀委的兩名幹部,他們就春節期間公車私用進行明察暗訪。讓大家欣慰的是,一個小時內,被檢查的200多輛小轎車沒有一輛是公車。
八項規定整頓政府機關不良風氣,示範作用凸顯,百姓在節日中的送禮和消費也發生悄然改變,“蝴蝶效應”不斷擴大蔓延,讓甲午春節滿溢節儉清新之氣——
“高檔煙酒幾乎無人問津,為親朋好友送禮買得最多的是牛奶、八寶粥等物美價廉物品。”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家超市的老闆靳建軍,用“天壤之別”來形容以往春節和今年春節的銷售狀況。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這個春節風氣好了很多,這和八項規定約束公款消費行為有很大關係,但這種轉變不能是“一陣風”式的“運動戰”,要打持久戰,最終轉化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吃大喝、浪費揮霍,就會把春節變成'春劫'。春節節儉,才會年年有餘,節儉應當成為年俗。”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薛慶超説。
“虛火正在逐漸冷卻”
從網路訂票到“紅包大戰”,再到網上購物、訂餐的火爆……網際網路金融、大數據等新技術在馬年春節不斷突破和呈現,宛如一首時代變奏曲,演繹著新媒體時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辭舊迎新日,馬上行動時。
在這首變奏曲中,各地普遍出現的“煙花遇冷”為新春帶來綠色清風。“爆竹聲中除舊歲”曾是很多人對春節的記憶,然而基於環保考慮,調查顯示,網民對煙花爆竹關注度增長速度從2011年的43%下降到今年的15%。
正月初八是春節長假後上班的第一天,很多地方都有燃放“開門炮”的習俗。這一習俗今年有明顯變化。杭州、長沙等地甚至專門頒布“開門炮”禁令。
在煙花爆竹主産地長沙,初八早上很多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小商鋪選擇靜悄悄迎來節後上班首日。一些商戶為圖吉利買來電子鞭炮或用音響播放爆竹聲,綠色低碳的慶祝方式引來過往市民由衷稱讚。
政府鞭炮限令得到百姓積極回應。調查顯示,除夕當天北京煙花爆竹銷量同比下降了51.9%。與去年春節燃放鞭炮導致PM2.5頻頻“爆表”相比,今年除夕到初七北京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近四分之一。
“低碳過年正成為社會發展的新趨勢。”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説,頻發的霧霾正在悄然改變中國燃放煙花爆竹的千年習俗,人們過年更加理性、綠色低碳。“這種轉變並非政府行政命令所迫,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民眾環保行動力正在提升。”
當低碳成為春節的新風,文明出行更展示公眾素質的提高。中國旅遊研究院調查顯示,今年春節遊客出境遊意願比重首次超過國內跨省遊。國家旅遊局統計表明,春節黃金周團隊出境旅遊人數增長較大,達472.5萬人次,同比增長逾18%,家庭遊成為主要出遊方式,文明出行有效推進。
“前幾年,國內遊客隨地吐痰、扔垃圾、掰著樹枝照相等行為經常發生,今年我帶的團隊中,不文明遊客越來越少了。”在境外帶團多年的中國導遊小劉説。
“馬年春節涌現的諸多新變化、新風尚,既是時代進步的反映,也是一年多來一系列抓政風、促改革舉措的結果。”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主任燕繼榮看來,今年春節出現的新變化,實質是社會回歸正常狀態。“原先虛火太旺,現在逐漸冷卻下來。”
馬年春節宛如一個拐點--也許在很多年後,人們仍會記住這一個春節。
當春節長假結束,一切轉為日常時,人們期待,春節留下的不僅是對遠方家人濃濃親情的眷顧,也是對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傳承。
人民更期待,以馬年春節為契機,將崇勤尚儉的新風氣、環保文明的新理念鞏固發揚,猶如春風拂過每個人的心底,讓每個人有所感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點點滴滴必能匯聚成實現家國夢想的強大動力。
記者 張旭東 韓潔 趙超 林暉
相關連結 全國颳起“清風”
春節前夕,各地整治“會所中的歪風”,杭州市西湖景區內30家高檔會所關閉,北京市北海公園內的乙十六禦膳堂等會所停業整頓,龍潭湖公園內的高檔餐廳通過大幅調低收費標準、推出平價菜等方式轉型經營。
不少基層百姓反映,整個社會正回歸風清氣正的健康狀態。
商務部春節監測顯示,高端餐飲遇冷,紛紛尋求轉型;大眾化消費、文化休閒消費、資訊消費成為節日消費亮點,正月初一至初七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6107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13.3%;
中國烹飪協會報告顯示,以慶豐包子鋪為首的大眾餐飲,馬年春節期間生意紅火。慶豐連鎖店排起長隊,春節假期營業的9家店日均營業額同比增長一倍多。馬年春節各類家庭聚會宴、朋友宴等成為節日餐飲業消費主流,消費佔比達到90%以上。
春節熒屏清風徐徐,大排場慶祝、大場面晚會大幅縮水。按照八項規定精神,軍民迎新春文藝晚會、公安部春晚、文化部春晚均停辦。各地方檯春晚或是精簡,或是壓縮,許多地方不再由政府出面舉辦大型焰火晚會。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