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採訪了數位老廣州人與新廣州人發現,距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一年有餘,春節 “紅包”也返璞歸真,沒了以公謀私的變味紅包,少了高達百萬的炫富紅包。不論南方北方,今年的紅包更重意頭而非數額,給長輩的紅包是盡孝,給晚輩的紅包是期許。受訪者表示,不管紅包發多少,怎麼發,發紅包依然是春節的 “重頭戲”,意在傳遞濃濃的年味。 (2月6日 《廣州日報》)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發紅包,是中國春節的傳統之一。筆者注意到,今年過年,紅包文化又多了些許新變化。一是變味的紅包少了一些,反四風下,官爸爸們嚴防死守,抵制借孩子名義送禮的紅包。據媒體報道,這個春節,很多人都感覺過得輕鬆,以前收禮不好拒絕,現在用八項規定就能擋回去;以前給領導送紅包才踏實,現在可以坦然過節。二是電子紅包滿天飛,朋友圈裏徹底火了一把。而電子紅包大多幾元十幾元一個,數額不大,但搶紅包遊戲,讓朋友之間熱鬧互動,互相討了個好彩頭。
過去春節,常常聽到“人情劫”的抱怨。應該説,紅包本是個喜慶的象徵,包含著禮尚往來的美好祝福。然而,受一些不良風氣的侵襲,紅包文化一度異化,認為越大越有誠意,送紅包越來越攀比,用紅包打點關係、炫富,如此紅包才成為大家的負擔。
應該説,春節紅包,心意比多少重要。正如幾元、十幾元的手機電子紅包,就能讓好友之間互通感情,香港10港幣、20港幣的紅包讓大家互相圖個吉利,對一度 “通脹”的紅包,我們也應發揚這些新的、健康的文化因子,讓紅包回歸祝福本義。
中國人講求禮尚往來,親友之間人情往來紅包互送往往只是倒了一下手,量力而行即可。剎住年節腐化變質的紅包送禮,更能帶動整個社會觀念的逐漸改變,當鋪張攀比的大紅包徹底沒有了生存土壤,大家都會逐漸習慣過節不送禮,不攀比紅包。而那些依然存在、無論厚薄、傳遞感情的親情紅包,也更能凸顯祝福誠意。
肖楊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