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期待父母的理解往往理直氣壯,可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從未留心過父母的期盼
春節將至,人們陸續踏上回家的路途。敲開家門,見到闊別的父母,吃著熟悉的飯菜,團聚的激動和喜悅瞬間瀰漫。
可是這份喜悅往往難以持久,沒幾天,不耐煩、抱怨、牢騷甚至爭吵“逐漸升級”,很多人困惑:為何父母頭兩天待你像寶,後兩天恨不得把你趕跑?
這是筆者身邊很多朋友的困惑,其實,要解開它並不困難。
你不妨回憶一下,假期都做了些什麼?每天懶覺睡到飽,日上三竿吃第一頓飯;中午同學聚會,晚上朋友聚餐;得空刷刷微信,閒來看看網頁。在有限的假期內,我們拿出多少時間陪父母聊天,和父母一起做飯或者散步、逛街?恐怕是少之又少,微乎其微。
可能有人會説,平時工作學習壓力大,假期就該徹底放鬆,補補覺很正常;同學朋友一年不見,要聯絡感情、維護人際關係,參加聚會很必要。但是就在這些“正常做”“必須做”的清單中,陪父母這項往往被拋之腦後。
子女期待父母的理解往往理直氣壯,然而,捫心自問:是不是已經習慣了從自我的角度思考假期,卻從未留心過父母的期盼?
遠在家鄉的父母,生活可能日復一日、單調乏味。尤其作為只孕育了一個孩子的夫妻,他們把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心血傾注在了唯一的孩子身上。子女遠遊,父母的生活重心也隨之被抽離。隨著年華老去,更要承受體力下降、病痛上身的折磨。
一年走到盡頭,當電話那邊的孩子終於出現在面前時,他們渴望子女能多和自己待一段時間、多説幾句話,以慰藉平時的思念與孤單。這,就是父母對春節的期待。
讀懂了這份期待,最初的疑惑隨之消融。那麼,請把滿足父母的期待列上假期必做事項的清單吧:少睡一個小時懶覺,陪父母去買買菜;少參加一個聚會,和父母一起下廚;少刷一次微信,給父母講講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至少,留一天給他們。(曹平)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