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人物之歷史名人

抗日復臺志士——羅福星

時間:2013年09月02日 15:36 來源:台灣網綜合 字號:       轉發 列印

羅福星(資料圖)

  “殺頭相似風吹帽,敢在世上逞英豪。”這是海峽兩岸人們所敬仰的辛亥革命烈士羅福星英勇就義前所作的詩句。穿越茫茫百年,詩句至今讀來仍教人熱血沸騰,亦愈教人起敬。

  生於國難 飽受風霜

  羅福星(1886年2月24日—1914年3月3日),字東亞,號國權。羅的父母,祖輩為了生計飄洋過海到荷蘭屬巴達維亞(即印度尼西亞椰加達)謀生,他就誕生於僑居地。出生後隨祖輩東奔西走謀生計。1887年隨祖母,父親返唐山蕉嶺縣藍坊鄉大地村。稍長接受啟蒙教育,後隨父復返僑居地印尼巴城,就讀華文學校,兼習讀荷蘭文。1903年中學畢業後,隨祖父往臺灣苗栗縣造橋鄉,就讀苗栗公學。1907年隨祖父重返故鄉。

  在這22年期間,他切身感受到荷蘭殖民主義殘酷剝削和壓迫、臺灣亡國奴生活的欺淩忍辱的痛苦,激發了愛國主義思想,深深體會到“無國就無家”,“祖國弱受人欺”的苦楚,蘊藏著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

  投身革命 誓雪國恥

  青少年的羅福星始終懷著為國雪恥、振興中華的抱負。1907年6月,他由臺灣返回故鄉途中,在福建廈門聆聽老師講述革命道理,明白必須喚起民眾,才能救中國,於是毅然參加“中國同盟會”,投身革命事業。

  他在家鄉小學任教,利用講壇,撰寫《從軍樂》教材,寓教于課本,學生有時高歌吟唱,有時操練樂府,灌注著愛國主義思想。

  後來,他在荷屬巴城、英屬新加坡等地擔任中華學校校長期間,還奉廣東總教育會長丘逢甲之命,到南洋一帶視察華僑學校,宣傳革命。同時與同盟會胡漢民等奔走南洋各埠為革命募集款項,支援國內起義活動。1911年他在黃興領導下返國參加“三·二九”廣州起義,戰鬥中腿部負傷。起義失敗後,復返南洋活動,等待時機為國效忠。

  矢志報國 百折不撓

  “三·二九”起義失敗後,他毫不氣餒,與胡漢民、黃興等人頻頻聯繫進行活動。1911年10月推翻清朝的武昌起義成功,他奉命在海外招募民軍支援革命,並率領一批民軍到西貢與胡漢民會合,經香港到廣州,領取槍枝彈藥。武裝後的民軍,如虎添翼。他與朱玉廷率二千民軍直撲上海、蘇州,待命參加戰鬥。民軍完成使命後,他返故鄉重執教鞭,繼續進行革命的鼓動工作。

  1912年8月間,他奉北伐軍劉士明之命,趕赴臺灣從事抗日光復任務。抵臺後他與林修五、劉習修等12人密商成立抗日復臺革命組織,定名為“華民聯絡會館”,推舉劉士明為主盟人,12人分任“募集主盟負責員”,會後分赴臺灣各地進行革命活動。通過深入發動,會員大增,在臺北集會,制訂綱領:一、名稱為中國同盟會支部,各地對外利用聯絡會館或其他名稱為掩護,成立分會;二、總會設在臺灣大瀛旅社,以便聯絡;三、任務是擴大隊伍,招募會員;四、聯絡各地抗日誌士,組成抗日復臺統一戰線。

[責任編輯:孟雅詩]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