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柳”似佳人 在水一方 手如柔荑 “編”我柔腸

2017年09月26日 10:39:53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路傳播活動湖北行還在繼續,我們《鄉土》欄目記者跟隨大部隊來到了此次行程的第四站襄陽市。

  襄陽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在襄陽市東北部的程河鎮,我們記者團看見了一大批精美的柳編製品。

  程河鎮素有“柳編之鄉”的美稱,這裡的柳編生産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過去生産生活不發達、交通不便利的時候,這裡的柳編製品以實用性為主,老百姓大多也是自給自足,或者賣到周邊地區。如今面對著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衝擊,程河柳編開始注重工藝美術,向家居用品轉變,短短幾年,它完成了華麗的轉身。

  這是一件由法國設計師設計的燈罩,它打破了柳編製品的傳統形態,將柳條的原貌盡力保留,使得作品更多了一分原野氣息。這件作品吸引了記者團的注意,大家紛紛討論將它倒過來還可以變成果籃。柳編製品打破常規的樣貌,也給了我們更多的靈感,為柳編的創新發展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饒德義和趙愛芝兩口子是程河鎮的柳編大戶,也是程河柳編的傳承人。夫妻兩人依靠著柳編一年就有將近20萬元的收入。在程河鎮生活的人,都有著從小跟著父母家人學做柳編的經歷。從饒德義的口中我們得知,柳編技藝從未有過衰落的時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就已經跟隨著當地政府將柳編製品遠銷海外。

  如今饒德義主要做的是外出調研市場,然後回來自己搞研發,再將研發出的樣品提供給外面的客戶,當有訂單來的時候,他就從鎮裏找人一起做,這樣也給周邊農民帶來了一筆額外的收入。饒德義驕傲的告訴我們,整個程河鎮所有編工他都認識,對他們的手藝也是瞭如指掌。

  柳編的技藝包括穿編、釘編、平編、擰編、精編、木編6類。説起程河柳編的“柳”,還真是與我們記者想像的有著很大的出入。此柳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柳樹,而是長在地上的柳條。

  杞柳,柳條有著色白、質柔、纖細的特點。據説在過去這裡是唐河的洪泛區,一到汛期農田常遭水淹,只有柳條不怕澇,並且在這樣的環境裏反而更容易生長。因此當地農民才會想到用它編成柳製品。甚至在當地還流傳著“只種不編,一畝四千。連種帶編,一畝八千”的順口溜。

  如今在程河鎮有著三十多家柳編經銷大戶,還有三家企業,柳編的銷售完全不用發愁,但柳編技藝的傳承現狀還是有些不盡如人意。當地人告訴我們記者,如今在程河鎮做柳編的人,平均年齡在50歲到70歲之間,鎮裏的年輕人要麼就是考上大學不願做這項工作,要麼就是當年隨著打工熱潮出去不願回來。雖説是柳編之鄉,但程河鎮的杞柳種植面積只有5000畝,佔全鎮耕地面積的5%,因為杞柳從種植到管理再到收割,全要依靠人工,年輕勞力的流失導致杞柳也無法擴大種植,加上柳編無法用機械替代生産,因此柳編技藝的傳承,很可能面臨斷層的現象。  

  對於這個現狀,我們記者卻洞察到了非常樂觀的一幕。在展覽柳編創新作品的場館裏,很多人都露出了讚嘆的表情,現場時不時傳來驚嘆聲,大家都愛不釋手的想要買回去,這也許就是柳編技藝能夠傳承下去最好的佐證,市場有需求,農民有經濟收入,柳編就會不斷更新流傳。這也是非遺傳承的要素之一,不單是保留技藝,還要與時代結合,與生活息息相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