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絢爛啟幕

2017年09月15日 14:56:45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9月13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帶來的舞劇《安娜·卡列尼娜》的成功演出中,國家大劇院2017舞蹈節拉開了序幕。從9月13日起至今年的12月12日,91天中,15部精彩劇目、共計34場演出將在大劇院的舞臺上陸續上演。據介紹,今年的舞蹈節將分為“舞動傳世愛戀”、“舞動中華神韻”和“舞動當代之思”三大板塊,來自俄羅斯、義大利、荷蘭等國家及中國各地的名家名團將帶領觀眾們共赴一場奇幻絢爛的舞蹈之旅。

  隨著歌劇院大幕的緩緩升起,身著一襲黑色長裙的“安娜”踮起足尖,在既具沙皇時代風情、又簡約精煉的舞臺上翩然起舞。外表矜持冷漠的她,內心卻始終流淌著悸動與矛盾。在柴可夫斯基的跌宕旋律中,艾夫曼芭蕾舞團首席舞者、世界芭蕾明星瑪麗亞·阿巴紹娃用高超的舞技和激烈奔放的情緒,將那個歷經起伏、最終走向絕望和毀滅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詮釋得淋漓盡致。

  這部《安娜·卡列尼娜》曾在兩年前登上過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收穫了極高的讚譽。此次歸來,艾夫曼不負眾望,再度令慕名前來的觀眾們盡興而歸。在維繫了俄羅斯芭蕾流派一貫的嚴謹規範、技巧高超、善於抒情的底蘊的同時,《安娜·卡列尼娜》融入了許多現代電影的表現手法,加入了很多意識流層面的表現形式,人物腦海中的層層思緒仿佛攤開在舞臺上,他們的內心世界也因此變得觸手可及。

  走齣劇場時,不少意猶未盡的觀眾還翻動著手中的節目冊,再一次討論起“艾夫曼”這個有些陌生的舞團來。事實上,儘管不像莫斯科大劇院、馬林斯基劇院那樣如雷貫耳,艾夫曼芭蕾舞團卻是能與這兩者並肩俄羅斯芭蕾“三駕馬車”的實力名團。艾夫曼芭蕾舞團由鮑裏斯·艾夫曼創辦于1977年,他運用心理分析法,創造性地將人物內心外化為形象的舞蹈,開創出一套被他自己定義為“心理芭蕾”的表現手法,為嚴守規範的俄羅斯芭蕾帶來了一股全新的生命力。

  此次的“舞動傳世愛戀”板塊將由四部俄羅斯芭蕾作品組成。除了今晚繼續上演的《安娜·卡列尼娜》,艾夫曼芭蕾舞團還將在本月15日、16日帶來鮑裏斯·艾夫曼的原創新作《羅丹》。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也將攜古典大戲《睡美人》亮相本次舞蹈節。遼寧芭蕾舞團的《天鵝湖》同樣是一部帶有深刻的俄羅斯印記的古典芭蕾代表作。9月23日、24日,閒舞人劇場總監趙小剛的代表作《西遊》與《蓮花》將率先開啟“舞動中華神韻”板塊的演出。從十月中旬開始,幾部極具地域人文特色的舞劇將陸續登臺:東方歌舞團藝術史上的第一部中國舞劇《蘭花花》、內蒙古藝術學院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太原舞蹈團的《雁丘詞》和取材自西藏雪域高原的《天域舞風》,每部作品都將展開一幅濃墨重彩的民族風情畫卷。毫無疑問,“舞動當代之思”是本次舞蹈節最“新”也最具中西雙重視角的部分。在其藝術總監保羅·萊特富特的帶領下,世界頂尖的當代芭蕾舞團荷蘭舞蹈劇場將從10月27日開始,在三天的時間中以“心之所往”為題,連續演出5場作品。臺灣雲門舞集此次將帶來林懷民創作于舞團成立四十週年的紀念作品《稻禾》,青年編導陶冶的“數位系列”最新作品《8》、《9》也將在《稻禾》演出期間同步登臺。另外,曾給北京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義大利阿岱舞蹈團也再度回歸,《水的回聲》、《雨中的狗》、《對立》三部作品將用肢體探討人生路上的孤獨迷茫等深刻命題。 J267

  人物側記

  “較真兒”的林懷民

  今年大劇院舞蹈節迎來了許多的老朋友,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林懷民帶領的雲門舞集了。2009年,雲門舞集以飄逸靈動的《行草》首度亮相國家大劇院,之後2011年的《流浪者之歌》、2013年的《九歌》、2014年的《松煙》以及去年上演的《水月》……每一場演出,觀眾們都在精彩的舞蹈之餘近距離地感受到了雲門舞集對傳統文化的思索。

  今年,雲門舞集再次受邀來到大劇院舞蹈節,這一次將帶來林懷民創作于2013年的作品《稻禾》。林懷民在國家大劇院接受了採訪,與大家分享了《稻禾》臺前幕後的故事。

  從臺北坐飛機到臺東機場然後再開車一個多小時,就來到了一個名叫池上的小村莊。池上是一處峽谷,又臨海,水汽足,風也刮得正好,是臺灣有名的稻米之鄉。每到收穫的時節,幾十公頃的稻田在風中泛起漣漪般的金黃色麥浪,一望無際,蔚為壯觀——林懷民第一次來到池上時便被眼前所見到的一切震撼了,他也因此決定把這裡的麥田搬到舞臺上。

  池上的自然風光固然令林懷民驚嘆,但村民的生活態度才是最讓他心生敬意的——在池上漫無邊際的稻田中,放眼望去,沒有一個電線桿。其實,為了守護這樣一片純凈天然的景色,村民們曾與當地的電力公司抗爭了很久。“村民們告訴我,稻子晚上也是要休息的,所以他們不會讓一點燈光漏到稻田裏去。”林懷民還講述了一件他在池上聽到的趣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池上也曾有一段時間拋棄了有機肥料,開始跟風使用化肥,池上米身價因此大跌。有位年輕人坐不住了,他拉了一車有機肥,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偷偷倒進了好朋友家的田裏,第二天,準備給稻田施用化肥的朋友發現事情不對,和年輕人大吵了一架,甚至差點動起手來,但沒想到,那一年這塊田裏結出了十分漂亮的稻米,從那時起,浮躁了一陣的池上終於再次安靜下來。近幾年,隨著池上知名度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遊客開始來到這個小村莊,池上又漸漸喧囂起來。“我認識村裏幾戶做小吃的人家,他們開始很高興,慢慢地發現自己應付不過來,所以後來乾脆在旅遊季的時候關了門出去旅行。”林懷民説,“他們曾經跟我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是不會走的,不管幹什麼好像都在跑。”林懷民希望這部帶著泥土與穀物芬芳的《稻禾》,能會給人們一些新的關於生活的啟示。

  為了能把池上稻田美麗非凡的風景呈現給觀眾,攝影家張皓然花了兩年的時間在稻田邊“蹲點兒”,用鏡頭完整地記錄了一方土地的生命輪迴,這些珍貴的影像都將以全景或特寫的方式,投映在劇場的天幕和地板上。林懷民還帶領舞團中的年輕人親身去池上的稻田裏收割勞作,手握著鐮刀,腳踩在泥裏,面朝稻田背朝天,好讓他們的表演能夠更加貼切踏實。

  林懷民的較真兒是出了名的。其實在《稻禾》誕生之初,國家大劇院就曾邀請這部作品前來演出,但林懷民沒有同意。“我之前的作品都是黑白片,只有這個是彩色片,而且它也有豐收的含義,我希望把它獻給一個更有意義的日子。”

  去年年底,林懷民因車禍導致雙腳粉碎性骨折。對於這段病情,林懷民沒有廣而告之,一些北京的朋友直到不久前才聽説了他受傷的消息。經過了九個多月的恢復治療,現在走路時他仍然需要拄著一根拐杖。儘管如此,在見面會的當天,林懷民還是早早來到現場,趕在媒體和觀眾來到之前,站在大螢幕旁一遍遍地調整著稍後將要用到的幾段視頻的順序,這個時候的他嚴格且執拗,全然沒有那個私下裏微笑著滿足所有粉絲拍照要求的林懷民的影子。

  林懷民不僅對自己認真,對觀眾,他也有著自己的“規矩”。許多人也都還記得,2007年,雲門舞集的《水月》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時,因有觀眾拍照和大聲交談,演員們的表演受到了影響,坐在觀眾席間的林懷民毅然上臺叫停了演出,等到場內安靜後,演出從頭開始,完完整整地又來了一次。十年來,林懷民見證了北京觀眾的點滴進步,看到演出後留下來等待和他交流的觀眾越來越多,大家問的問題也越來越專業,林懷民十分開心和感慨,大劇院的舞蹈藝術總監趙汝蘅對此也深有同感。“大劇院剛建成的時候,許多人來到這兒就不是看演出的,他們是來參觀這個建築的。” 趙汝蘅説,“現在觀眾們對我們演出內容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樣的變化我們看在眼裏,著實感到高興和欣慰。”

  (高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