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19位心理專家指導父母解決親子教育中的痛點問題

2017年09月14日 08:36: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家庭教育中,媽媽因何焦慮,爸爸為何“缺席”?要不要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自己的教育觀念與家裏的老人有衝突怎麼辦?

  日前中信出版社推出的《這樣做父母就對了》一書,匯集了李中瑩、張怡筠、賴佩霞、林紫、簡·尼爾森、蘇珊·佩羅等國內外心理學大師、專家親述親子教育中的19個痛點解決方案。用主編劉萍的話來説,“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

  她坦言,書中一些觀點還是很有挑戰性的,例如:父母是孩子所有問題的根源,愛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比厭學更嚴重的,是父母對待厭學的態度;家長最該做的,是要讓孩子能愛你,讓他們在遇到問題時能想起父母。自殺者心中有父母時,他就不會選擇死亡,只有心中已經沒有人值得他留戀時,他才會失去生存的動力。

  廣安門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委員王健直言,通過自己多年接診,他發現中國最需要治療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很多父母秉持錯誤信念、缺乏共情能力,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被接納的環境。”他告誡父母,只關注學習,會毀了孩子的情商和人生;而關注與陪伴,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父母在管理好自己情緒的同時,要多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特別之處,並與之共情。

  來自臺灣地區的心理學家邱麗娃則深情呼籲“做了父母,也別忘記自己曾是小孩。我們要努力貼近孩子最真實的狀態,去了解他,支援他走自己的路。”

  至於在隔代教育方面,美國的心理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給出的建議也十分接地氣:和老人溝通時,別忘記要先建立情感聯結。例如,爺爺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媽媽認為這樣不好,需要和爺爺溝通這件事情。媽媽首先要感謝爺爺對孩子的愛,然後再和爺爺、孩子三個人一起商量,什麼時間買玩具、去哪兒買玩具、買什麼玩具、買多少玩具這些具體問題,這樣,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如果沒有先建立情感聯結,急於解決問題,那麼爺爺就可能會直接拒絕:“有什麼好商量的呀?我給自己孫子買玩具,還需要經過你們同意?”

  該書主編劉萍認為,在現代社會,心理學應該成為為人父母者的標配。否則,家長們只會為孩子的行為問題苦惱,卻不了解問題背後的心理原因。而這樣的了解,是走進孩子內心的鑰匙,也是解決問題的法寶。“當我們了解了兒童發展成長的規律,了解了親子教育的大原則,就不會在細枝末節上去糾結,自己的心態也可以更平和、更從容。”(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