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9月6日電 題:草原上有了説著藏語的孫悟空——青海專業譯製團隊讓藏族群眾同步欣賞流行影視劇
新華社記者 徐文婷
“笑是最難的,開懷大笑、噗嗤一笑、頷首微笑都不一樣”,永巴回想起剛參加工作時自己為電影《開國大典》進行藏語配音時的情景不禁莞爾,他説,當時的劇情是幾個首長坐在一起討論局勢,説著説著就開懷大笑起來,“我笑了幾遍都沒表達出那種情感,都沒通過,就更笑不出來了。”因此,他每天早晨都到錄音棚裏大喊大叫,激發情緒,以便當天能更快投入角色。
在青海民族語影視譯製中心,活躍著一支兢兢業業的藏語譯製片製作團隊,他們為藏區源源不斷地送去豐富的藏語影視節目,將時下最受歡迎的影視劇及時送到藏族群眾身邊。
永巴是國家二級譯製導演,擔任青海民族語影視譯製中心譯製科科長。1995年他從青海民族大學藏文文學專業畢業後考入青海民族語影視譯製中心,他説自己是“半路出家”,更需要加倍努力。
“別看只是譯製影視,也需要豐富的表情和動作配合聲音去演繹。”永巴説,“藏語的書面語和口語差別比較大,僅臺詞翻譯這一項就要花大功夫,有時候翻譯的內容對了,句子長度和原版不一樣也不行。”
由於國內目前沒有藏語影視譯製專業院校,譯製演員的成長多靠“老帶新”,永巴説,配音老前輩精益求精的態度對自己影響很深。
“上載母帶、翻譯劇本、角色分工、熟悉臺詞、配音錄製、後期製作等譯製流程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永巴説。
青海民族語影視譯製中心成立於1980年,是全國最早成立的專業譯製少數民族語言影視節目的專門機構之一,主要職責是譯製藏語、蒙古語、土語等民族語的各類影視劇。
也就是從那時起,青海草原上有了説著藏語的孫悟空、諸葛亮以及梁山好漢等經典影視劇人物的影像,在高山牧場中,藏族群眾感受到了電影這個新奇事物所帶來的驚喜。
中心成立之初,譯製出來的作品要通過錄影放映點、草原“文化流動車”等渠道深入藏區。
“那時候牧區的百姓看到我們就像看到了親人,不管有多冷,只要聽説放映隊來了,就穿著皮襖趕過來,小孩子跟著我們的拖拉機跑十幾裏地,放到哪個村就跟到哪個村,一部電影看很多遍。”青海民族語影視譯製中心主任扎西説。
在中心素材庫,存放著30多年來的譯製片成品。“瞧,隨著技術進步,原來這磚頭大的錄影帶已經全部變成數字光碟了。”扎西説,上世紀80年代中心一年只能譯製13部電影,如今每年譯製影視劇能力達1300小時,其中數字電影故事片50部,電影紀錄片10部,電視劇、專題片、廣播節目等達1600集。
扎西説:“時下受歡迎的優秀影視劇都已經譯製成藏語送到基層了,藏族群眾基本可以‘同步觀看’。”
在候演室,任欠措正在和同事觀看電視劇《母子連心》的漢語原版,為對臺詞做準備。
由於譯製人員緊,任務重。許多配音演員在一部劇裏要擔任多個角色的配音。任欠措在劇中為三個角色配音:孤兒院6歲的孩子、60多歲的老人,還有年輕女孩佳佳,角色年齡跨度很大。
任欠措説:“只要銀幕裏面的人物用藏語對話,藏族觀眾就會有一種親切感,更容易看懂影視劇中的情節和內容,能讓家鄉的百姓聽到自己熟悉的語言,這讓我覺得很自豪。”
她説,每次她配音的劇播出時,家鄉的親人都守在電視旁觀看,給她打電話提建議。
最近,中心新成立了編創部,這也讓她躍躍欲試,“今後將會陸續推出自製藏語微電影、廣播劇、小説演播等新形式的劇作,我很期待把更好的作品帶給藏族觀眾。”任欠措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