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莫言對話三十國漢學家:諾獎之後有壓力 創作小說追求完美

2017年08月25日 08:24: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8月24日電 題:莫言對話三十國漢學家:諾獎之後有壓力 創作小說追求完美

  中新社記者 應妮

  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23日應邀出席“故事溝通世界:莫言對話三十國漢學家”活動。在活動現場,坦誠交流之余,大家彼此幽默不斷、機鋒迸射。

  莫言一開場就說自己是從山東高密老家趕來的。“20多年前,我回一趟故鄉需要20多個小時,現在只要4個小時。僅僅從高鐵這樣一個亮點來看中國,就可以看出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巨變。身為作家更是要跟上這樣的變化、反映這樣的時代變化。”

  談及讀者最關注的新作品問題,莫言說:“我在家鄉寫了一批短篇小說,最長不超過1萬字,很快就將在《人民文學》和《收獲》上刊登,這也是近五年來首次比較集中地發表作品。”他坦言,重新拿起筆寫小說,感覺有很多新想法,“以前筆下人物形象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一批具有時代感的年輕人物形象出現在鄉村、城市的各個領域,這給作家創作提供了多樣性的創作資源。”

  有肯定的聲音,也會有批評的意見。德國漢學家顧彬直言不喜歡莫言後期長篇作品,很想知道後來越寫越長的原因。莫言說,任何讀者都可以是批評家。寫長篇是因為“寫作中感覺不能滿足強烈的敘事願望,故事中人物眾多,中短篇已經不足以容納,希望有充分圓滿的空間展示人物”。

  “您在哪方面還‘莫言’,還沒有說出來?”面對一位突尼斯漢學家的問題,莫言笑了。他回答,“生活千奇百怪,個人經歷曲折復雜,能夠寫到小說中的是很少一部分,任何作家都不可能把自己想說的全部都說完。”他提到2014年去臺灣,星雲大和尚贈與的一幅書法“莫言說盡”。“這幅書法作品含義豐富,既可以理解為‘莫言,你什麼都不要說,你都說盡了’,也可以解釋成‘莫言,你不要以為把什麼都說盡了,你還要繼續說’。我覺得這四個字很適合回答您的問題。”

  “您能說說什麼是‘愛情’嗎?”提問者話音剛落,頓時全場哄笑。莫言也微笑著看向這位來自秘魯的女士:“我什麼都能回答,就是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這真是幾千年來存在的問題,也有成千上萬種答案。我想清楚了下次告訴你。”

  莫言又說,“我去過秘魯,對秘魯印象很深,有六千多種土豆,我又是一個非常喜歡吃土豆的人。如果非要說什麼是莫言的愛,那就是土豆。”在場所有人都被他逗得大笑。

  在互動過程中,莫言承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確實會有壓力。“讀者的期望很高,自己也希望獲獎之後還能寫更好的作品,這都形成一種壓力。所以過去我覺得寫得差不多就拿出來了,現在就會反復修改,放一放再放一放,希望錯誤盡量少一點,起碼自己比較滿意才拿出來。”

  “為什麼還要寫作呢?”他自問自答,“就是喜歡寫小說,對小說藝術追求完美的病態般的熱愛,希望能寫出感到非常得意的作品,這種自我滿足感是其他任何榮譽都無法賦予的。”

  話音甫落,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