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王扶林談拍“三國演義”:翻拍名著能及格就不易

2014年11月18日 11:35:41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他,執導過中國最早的電視晚會。

  他,帶給中國觀眾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

  他,把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的兩部《紅樓夢》《三國演義》搬上熒屏。

  他,是中國電視事業半個多世紀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王扶林。

  當這位83歲的老人用回憶鉤沉起歷史的脈絡,那些年,那些事,歷歷在目。

  搞晚會,就是要創新

  退休在家,王扶林離不開電視。“央視春晚我年年看。《不差錢》《賣拐》這樣的小品太經典了,百看不厭,瞧那語言,瞧那構思,太精彩了!”旋即,他想起了早年自己導演的晚會,“那會兒的相聲,很精練,語言上少一個字都不行……”

  很少有人知道,在搞電視劇之前,王扶林執導過中國最早的電視晚會。那臺節目名為“笑的晚會”,播出日期為1962年1月20日,農曆臘月十五。那一天,位於中央電視臺一樓的大播送室,五六張大圓桌依次擺開,演員和觀眾圍桌而坐,站起來就能表演,坐下即是觀眾。像這樣“茶座式”的演出現場,在中國電視晚會歷史上還是首創。

  那會兒還沒有錄播,晚會全程直播。王扶林記得,以前固定在舞臺前的錄影機,被架在了圓桌間的空地上,既跟拍節目,又抓拍觀眾的反應。“每台錄影機的後面都拖著長長的電纜,很粗,後面得有人提著,要不然在地上拖著,會嘩啦嘩啦作響。”

  在那之前,王扶林經常在臺裏組織文藝晚會,這對他來説是個熟練活兒。不過這次“笑的晚會”,領導提出要播放“在劇院裏買票看不到的節目”。王扶林琢磨著,以前自己在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上海戲劇學院前身)學習時,學生們進校第一堂課就是戲劇小品,如果在那些作品中挑一挑,加工一下,搬到熒屏上,一定令人耳目一新。

  事實證明,這一招很靈,一個個喜劇小品逗得觀眾前仰後合。“收視的盛況,僅次於當時舉行的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王扶林臉上掠過一絲自豪的表情,“把戲劇小品搬上電視,確實是一次大膽的創意。我的事業觀就是創新,搞藝術,不能總是炒冷飯。”也正因為這個緣故,王扶林在電視圈得到一個綽號——“王大膽”。

  拍“紅樓”,反對名牌主義

  不過,當“王大膽”決定要把《紅樓夢》搬上熒屏時,還是把周圍很多人嚇了一跳。

  “敢拍《紅樓夢》,你啥資歷?”

  “名著你懂嗎?”

  “一個愣頭青,能拍好文學經典嗎?”

  質疑聲滾滾而來。

  王扶林偏偏要堅持——為什麼不利用電視這個新媒介來普及中國古典名著?經過多番論證,1983年底,中央電視臺《紅樓夢》拍攝計劃正式立項。在研讀了一年原著之後,王扶林揣著臺領導特批的10萬元,辦起了演員學習班。從各地“淘換”來的40名演員,聚集到圓明園附近的一個招待所,在專家指導下鑽研《紅樓夢》。他説這是要讓演員“和書本耳鬢廝磨,談戀愛”。

  “誰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在劇中演哪個角色,我就是讓他們做戲劇小品,自己給自己找角色,等學習班結束了我才宣佈角色安排。”王扶林説。在他的印象裏,陳曉旭就是“天生的林妹妹”。他還曾勸歐陽奮強今後最好別再演戲了,“因為賈寶玉這個角色你無法超越。”

  其實,當時王扶林對演員的起用有些冒險,不僅全劇沒有一個名演員,有的甚至是電話接線員、端盤子的服務員、修鞋的工人……“明星的號召力不容忽視,但我明確反對名牌主義。特別是《紅樓夢》這樣的名著,演員和角色一定要高度匹配。”

  從1984年《紅樓夢》開拍至今,30年過去,王扶林依然能夠吟誦其中詩句。每次和老“紅樓人”聚會,他都會提醒演員,當年能把《紅樓夢》拍成那樣不容易,但也別自作多情,“人都説87版《紅樓夢》是經典,但我始終認為,原著小説是,電視劇不是。”

  對王扶林來説,這部劇有很多遺憾之處。比如沒有表現太虛幻境,沒能對林黛玉、賈寶玉的前世有充分的交代和鋪墊,“如果這樣做了,觀眾會更能理解為什麼寶玉第一眼見到黛玉就感覺似曾相識,為什麼林黛玉那麼愛哭。”王扶林自揭老底,“當初電視劇剛播出,紅學家認為意境、內涵、深度不夠,當時我沒能真正領悟,現在想想,真是那麼回事。”

  選諸葛,感謝“藝術民主”

  84集電視劇《三國演義》,是王扶林藝術生涯的又一座巔峰。這部作品從1990年開拍,1994年與觀眾見面。與《紅樓夢》一樣,對於這部《三國演義》,王扶林最大的感慨是選擇了合適的演員,特別是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是他和導演組力排眾議之後的又一次“冒險”。

  當時,很多人覺得唐國強是“奶油小生”,與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不太搭調。不過,王扶林有自己的考慮:“唐國強相貌英俊,鏡頭形象好。給他戴上諸葛亮的八卦帽,穿上八卦衣,再挂上須,他還‘奶油’得起來嗎?另外,唐國強有文學素養,影視表演經驗也豐富。”

  拋開這些客觀條件,王扶林最看重的是另外一點: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裏大概佔三分之二的戲份,如果用明星演員,不老老實實呆在劇組裏,麻煩不説,他本人也不能把心真正融在作品裏。“當時唐國強因為‘奶油小生’這個帽子,遇到了瓶頸。如果他清醒的話,會通過諸葛亮這個角色爭取從低谷裏爬出來。為了這一點,他會鑽研角色,賣力演。”

  王扶林的確號準了脈——《三國演義》拍了3年,唐國強跟了劇組3年。“唐國強跟我們一起堅持下來了。事實怎麼樣呢?他演的諸葛亮深入人心。《三國演義》之後,他演了很多很重要的角色,還當了導演。”王扶林坦言,非常感謝那個年代的藝術民主,對導演的尊重。“現在可不是這樣了。一個角色誰來演?掏錢的製片人或出品人説了算。”他感嘆道。

  一部名著,萬般心血。王扶林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代名導”,“擔子挑起來不容易,只好打腫臉充胖子,艱難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但有一條我可以保證,百分之百地努力對待創作。在古典名著面前,什麼名利啊,成名成家啊,一概拋腦後,能做到及格就不易。”

  往事瑣記

  《敵營十八年》主角褲子是借的

  在電視劇領域,王扶林創造了多項第一,也見證了電視劇製作的“小米加步槍”時代。

  1959年,王扶林和老同學笪遠懷一起製作了直播電視劇《新的一代》,這是我國第一部多場景的大型電視劇,播出時間達90多分鐘。1980年,他又和都鬱聯合執導了9集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全劇投資10萬元。當時,由於經費不夠,劇組出了不少洋相。

  據王扶林透露,《敵營十八年》中主角江波的國民黨軍裝,因為沒有時間特製,只能四處去借。由於借不到合適的褲子,他只好將人物的全身鏡頭改為半身鏡頭。領子太小,係不上風紀扣,堂堂男主角居然整場戲都敞著領子。借來的帽子太小,只得一直拿在手裏。

  比起主角,劇中的8個匪兵待遇更慘。因為劇組只借到兩條褲子,只得讓有褲子穿的匪兵站在前景,以此擋住身後弟兄的下半身,還得提防千萬別穿幫。本報記者 李紅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