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8日,由北京青年詩會、東方歷史評論、北京大觀世紀文化聯合主辦的《在彼此身上創造懸崖——北京青年詩會詩選》新書發佈會在單向空間(花家地店)成功舉辦。
新書發佈會由學者、批評家、策展人夏可君主持,出席的嘉賓有詩人、批評家、翻譯家王家新,詩人、批評家、文學博士冷霜,詩人、文學博士趙曉輝,詩人馮晏,詩人、文學博士王東東,詩選主編陳家坪、張光昕也受邀參加了發佈會,他們一一發表真知灼見。參加新書發佈會的還有詩人杜力、葉美、孟瀟、李浩、張杭、蘇豐雷、劉南山、孤城、劉年久,及其他90余位詩歌寫作者、詩歌愛好者。
現于中國人民大學任教的夏可君開場表示,一個時代,需要一個超越時代的精神共通體或星座,本新書發佈活動有如下幾方面的象徵:一是發現彼此身上的懸崖,這暗示了時代與詩性的雙重危險與危急,而詩歌寫作是對危急時刻的敏感與回應;二是“同時代”一詞有三重含義:時間的參差不齊、沉思的時刻與還鄉的重建,詩歌寫作如何對生活與命運解咒,如何打開時空夢想的褶皺,構成對詩歌寫作的挑戰;三是北京青年詩會重建了現代詩歌的敘事:從1920年代的魯迅進入個體內在的真實,到五十年後的今天詩派進入政治現實的真實與隨後語言的真實,到再五十年後的2014年左右北京青年詩會進入真正的現代都市的生活真實,如何從真實的生活上升到詩性的真理,並以存在的真理教導時代,這是期待完成的工作。
作為主編之一,現任教于首都師範大學的青年批評家張光昕首先發言,他簡要回顧了北京青年詩會的發展歷程,介紹了本書的出版緣起和編輯思路。他提到,這本詩選集中體現了北京青年詩會的詩人同仁們追求的基本寫作價值,將傳統的“詩可以群”的經驗轉化為“共通體”的經驗。在這種意旨之下,他解釋了“北京”將從自身的空間性概念中朝向一種時間性概念轉化,“北京”不僅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地理坐標,一個具有首都外殼的文化象徵,也是“同時代人”的北京,一代青年詩人將獨有的生存和寫作經驗注入這個名字中;與此同時,“青年”將成為一個空間概念,成為一個具有積極性和持續創造性的代群,一種在任何年齡層次的寫作者身上都存在的生長性,這也是“在彼此身上創造懸崖”的應有之意。
著名詩人、翻譯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家新,朦朧詩以來一直活躍在詩歌寫作現場,他對北京青年詩會的奉獻精神和寫作品質表達了好感,並由此談到作為詩人根基的純粹性。他回顧了早年的文學理想,希望現在的年輕詩人能夠堅持那種自由、獨立的寫作精神,永遠不要混,不要背叛自己,更不要去投機。他認為,存在,不僅是一門學問,對一個真正的詩人來説,更是一種犧牲。他回顧了上世紀80年代的寫作以及90年代的自我反省和調整,“在中國,做一個詩人意味著什麼?”他很早就在思考詩人與時代的問題,因此很讚賞北京青年詩會對“同時代人”進行重新討論。但是問題並不那麼簡單,就像他在90年代初寫的關於“見證”的一句詩:“當我想要告訴你什麼是真實時,我發現,我不得不用另一種語言講話”。“存在”問題同樣如此,早年多多他們在白洋淀插隊時互相打招呼:“你存在了嗎?”但是,什麼是“存在”,在今天仍需要去追問。“存在”並不等同於一個詩人的自我或個性。在薇依的觀念裏,詞根意義上的“存在”恰恰是一種“在外面”,亦即對上帝或本源的脫離。王家新最後重申了他的看法:“存在”就是一種獻身與犧牲,唯其如此,才能抵達詩的本源。這不僅是艾略特意義上的“非個人化詩學”,在那些真正偉大的藝術家、思想者和詩人身上,都深刻地體現了這樣一種精神!
冷霜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學,他一直關注北京青年詩會的活動,在他看來,由青年詩人同仁自發形成的北京青年詩會所組織的詩歌活動顯示出與作協、高校或企業等主辦的詩歌活動的差異,詩會的成員也並不以簡單的代際劃分(比如80後、90後)來自我確認,而更像是基於一种經過辨認的詩歌友誼來維繫。他特別談到,閱讀這部詩選給他帶來的一種“輪廓感”。當代詩歌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裏常見的那種懷疑主義的傾向和反諷的氣質在這本詩選的很多作品裏消褪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更明確的抒情作風,以及對人類終極價值的肯定性表達。
在高校中文系任教的學者兼詩人趙曉輝,是北京青年詩會詩歌活動的密切關注者和積極參與者。她認為北京青年詩會的可貴之處,在於它紛紜多變的青年活力,以及內在精神的不斷生長。與諸位青年詩人的交往,體現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精神默契,也是一個借詩歌彼此取暖的過程。她還對入選的十余位詩人的詩作闡述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與青年詩會以及這本詩選相關的,既有現實壁壘與個體生存交匯撞擊時産生的整體性時代共感與創痛經驗,也有詩人們在存在的疑問中力圖呈現自我幽微面目的努力,這其中飽含著對抗虛無的線索,以及展現沉疴與療愈痼疾的願望。他們的思考與寫作,儘管表達未必十分圓熟,但有種主動介入紛繁複雜的當代經驗、公共法度等命題的可貴質地。
馮晏是來自哈爾濱的知名女詩人,曾積極籌辦和參與當地的一些詩歌活動。她認為,與外省相比,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北京具有無與倫比的資源上的優越性。她由北京青年詩會聯想到了美國“紐約派”,並談及兩者的相似性。她認為,北京青年詩會具有深厚的理論支撐,才讓它産生了廣泛共鳴。同樣,對於一個詩人來説,如果沒有深刻的理論修養和闡釋能力,是很難走下去的。
現任河南師範大學華語詩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的王東東作為入選詩人代表,暢談了他與北京青年詩會的淵源以及對這個群體的理解。他認為,以一種團體面目顯示的詩人,比之前鬆散的自由交往更能帶來一種神秘的奧義。後者是一種創造力的激發,而前者則是一種超出個人的“無面貌的面貌”,因而格外耐人尋味。北京青年詩會注重詩歌與思想的融合,意在為我們發明更多但註定稀少的美好理念,同樣不斷發明自我,甚至發明出一個未來。“時代性的面孔”就是一種無面貌的面貌,而在其中,我們民族的政治命運、語言命運和精神命運也得以展現。作為個體寫作者或一個共通體,必須接受它的召喚和質詢。
北京青年詩會初創于2014年,三年多來舉辦了“橋與門”、“成為同時代人”、“詩歌正義”等主題三部曲,形成與公共空間發生關聯的一系列詩學討論,也聚集了一批在北京生活的優秀青年詩人。
《在彼此身上創造懸崖——北京青年詩會詩選》由陳家坪、張光昕主編,大觀世紀文化公司策劃,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7月出版。本書編選了陳家坪、李浩、張杭、江汀、蘇豐雷、昆鳥、王東東、戴濰娜、陳遲恩、嚴彬、車鄰、阿西、孫磊共13位北京青年詩會具代表性詩人的詩作,從詩人整體創作面貌著眼,力爭體現每位詩人的特點和水準,兼顧體現詩人抱負的中長詩創作。詩選在展現詩人獨特個性的同時,或可顯示出某種值得關注的整體面貌:在語言自覺和現當代詩歌技巧研習基礎上,與社會生活的深切接觸與激烈碰撞,以及詩歌對於時代矛盾衝突的關切、介入和批判。
對於北京青年詩會,正如詩會發起人陳家坪在詩選後記中所言:“我們無意于創建什麼流派、團體,甚至至今未言明一個詩歌主張。我們也總是談到開放性,希望能與更多寫詩、愛詩的朋友相會。”而北京青年詩會詩選的出版,無疑將有助於公眾了解當代漢語新詩在現實性、思辨性和精神性面向上的突出成績。
書名:在彼此身上創造懸崖——北京青年詩會詩選集
作者: 陳家坪張光昕主編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7-7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