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中國通史》分享會舉辦 探討明朝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與終結

2017年04月24日 14:12: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4月24日電 第七屆書香中國 北京閱讀季展開之際,中國社科院撰《中國通史》分享會在朝陽公園舉行。《中國通史》作者之一、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百家講壇節目嘉賓陳時龍,與本書責任編輯、社科院歷史學博士杜曉宇就《中國通史》第五卷鄭和下西洋專題做主題為“明朝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與終結”的分享會。

  五卷本《中國通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總撰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李學勤、閻崇年、毛佩琦等近百名學者作為受訪嘉賓深入解讀歷史。全書吸取新近考古和研究成果,採用人物傳記與重大事件結合的方式,用100個專題敘述了從中國境內的人類起源到晚清的歷史。

  600年前鄭和下西洋開創的明代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和終結是中國海洋文明發展歷史上的分水嶺,它對後來中華民族歷史軌跡的演進産生了重大影響。分享會上,兩位嘉賓透過鄭和下西洋歷史大事件,勾勒出當時中國人的天下格局和文化理念。

  嘉賓介紹,鄭和下西洋發生在明朝成祖永樂三年至明宣宗宣德七年(1405-1432年)。該事件由明成祖發起和推動,宣宗“承其餘緒”。宣德以後,鄭和下西洋戛然停止。因此,要探究鄭和下西洋發生的動因,不僅需要將其置於大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也需要將其置於明成祖的雄才大略的全盤中去考察。明成祖朱棣似乎是一個天生喜歡宏大計劃的人。他編纂了中國古代最大部頭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還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紫禁城。鄭和下西洋,應該是他宏大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與周邊國家交往的和平理念。鄭和下西洋那段輝煌歷史已經過去600年了,但在今天,打破世界航海史上的西方中心觀,充分肯定鄭和下西洋的偉大意義,還是十分必要的。明成祖所推動的大航海,完全區別於西方航海家所承載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理念。鄭和的出使,堅持厚往薄來的原則,沒有掠奪別人的財富,沒有佔領別人的土地,秉承的是“不可欺寡,不可淩弱,庶幾共用太平之福”理念。

  鄭和逝去以後,由於文官們的強烈反對以及宣德皇帝逝世,整個明朝帝國對於海洋的熱情迅速消退,遠航的計劃從此被取消了。從這個節點來看,鄭和的去世標誌著明初大航海時代的結束。

  年鑒學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説,鄭和遠航停止以後,“中國帆船”從此“只開往日本,朝南從不超過北部灣”。明朝政府在向海洋邁出一大步後,退了回來。隨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在15、16 世紀到達美洲和亞洲,東西方的經濟圈就此接軌,一個全球化的貿易時代即將來臨,世界歷史進入普遍聯繫和大變遷的特殊時期。中國主動退出大航海的歷史舞臺和歐洲人在不久後所主導的一系列航海探險擦肩而過,在這一歷史交匯點雙方按照自身歷史原有的邏輯形成了一種“剪刀差“——西方主動選擇驅動型的全球化和中國消極涉入的全球化導致二者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不過,歐洲人在這一時期所主導的一系列變化並沒有立即籠罩世界歷史全部進程。因此,不能簡單地把今天中西發展的差距歸因于明朝大航海時代的終結。但其作為中國歷史的重要節點,必須在這裡駐足、沉思。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