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華人咖啡教父韓懷宗人文與科學相容並蓄地揭秘咖啡學

2017年01月10日 08:26:31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書名:《世界咖啡學》

  作者:韓懷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定價:128.00

  書號:9787508669519

  咖啡的起源

  對18、19 世紀歐洲史影響深遠,被封為“女人玩家”的法國“外交王子”達雷杭曾以“黑黝如惡魔,滾燙如地獄,純潔如天使,甜蜜如戀愛”來形容咖啡令人愛恨交加的魅力。一杯杯似魔又似仙的咖啡下肚,人們亢奮難眠到天明。人間若少了咖啡,惡果不小———世人恐怕欣賞不到巴赫的《咖啡清唱劇》、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伏爾泰的《贛第德》以及義大利喜劇泰斗哥爾多尼的《咖啡館人生百態》……

  這些都是在咖啡因作用下,福至心靈而産生的曠世巨作。咖啡館在15至16世紀濫觴于中東,而在17至18世紀爆紅于歐洲至今,全球咖啡生豆年産量已突破1.1 億袋(約660萬噸),星巴克全球總店數已超出兩萬家。豪飲咖啡風氣大開之際,世人對咖啡起源的認知,百年來仍跳不出“牧童卡狄與跳舞羊群”的迷思:

  西元6至8世紀,衣索比亞牧羊童卡狄在山麓照料一群山羊。有一天,卡狄發現羊群興奮莫名、活蹦亂跳,連病羊和老羊也恢複元氣,飛奔亂舞起來。他仔細觀察,原來羊兒吃了山坡上不知名植物的紅果子。他索性摘幾顆試吃,果子酸甜可口,沒多久他倦意全消,身輕體暢。此後,他每天就跟著羊兒吃紅果子自娛,與羊群共舞嬉戲。一天,附近清真寺的長老經過山麓,看到卡狄在羊群手舞足蹈,趨前想看個究竟,卡狄告以紅果子神效,長老半信半疑摘幾顆吞下,頃刻間老骨頭似有股真氣貫穿,元氣倍增。伊斯蘭教長老返回寺院,深夜晚禱,瞌睡蟲來報到,默罕穆德突然托夢,指示他快以白天所見的紅果子煮水來喝,即可回神。紅果子醒腦奇效不脛而走,此後,伊斯蘭教徒夜間敬拜前,都會先喝紅果子熬煮的熱果汁“咖瓦”。

  早期咖啡館———不賣酒的酒吧

  伊斯蘭教國家禁止酒精飲料,但中古時期仍無法關閉所有的地下酒店。這裡藏污納垢,賣酒也賣色,如同西方國家的妓院,只有社會最底層人士才敢來此尋歡作樂。上流階層為了顏面,甚少流連地下酒店。最初,咖啡就是在這些場所販賣,致使形象受損。

  然而,有生意頭腦的人看準了咖啡提神、開智、有助交誼的功能,只要不涉及傷風敗俗之事便商機無限,因此這些人經營的咖啡館紛紛與地下酒店劃清界限,不賣酒的咖啡館應運而生。最早的咖啡館誕生於何時何地,文獻並無記載。目前我們仍無法證明1500年以前,麥加、開羅、大馬士革或伊斯坦布爾是否已有大型咖啡館存在。專家認為敘利亞煉鋼技術佳,可能早在1530 年大馬士革或阿勒頗兩大城市已出現有烘豆設備的大型咖啡館。若以文獻為準,最早的宮殿型豪華咖啡館在16世紀中葉已出現。奧斯曼帝國史學家培切維所編的《奧斯曼帝國文明史》指出,西元1555年,大馬士革的夏姆斯、阿勒頗的哈克姆兩人,最先把豪華咖啡館所需的整套配備從敘利亞引進伊斯坦布爾,一炮而紅,大發利市。這是有關豪華咖啡館的最早記錄。

  由此可見16世紀中葉以後,在伊斯坦布爾、開羅和麥加大行其道的宮殿型咖啡館,創意來自更北邊的敘利亞。這類高級咖啡館只賣咖啡不賣酒,亦請來名人講古,甚至還有雅樂演奏和駐唱。咖啡館變成更健康的交誼場所,吸引更多知識分子和上流社會捧場,成了超人氣的新型行業。咖啡世俗化因此有了更寬廣的群眾基礎,腳步更穩健。

  黃豆咖啡

  咖啡豆與黃豆常被喻為人小鬼大的“化學倉庫”,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以黃豆為例,所含的蛋白質與油脂,高佔幹物重的60%,碳水化合物佔35%,其他無機物佔5%。黃豆除了是絕佳的蛋白質來源外,也富含多種有益健康的成分,包括甘氨酸、精氨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卵磷脂、大豆皂素、大豆固醇、異黃酮素。這麼好的健康食品如果也能當咖啡喝,豈不兩全齊美?筆者一時好奇,以家用熱氣流式袖珍烘焙機來烘焙黃豆,沖泡看看味道如何。每次烘量不超過90克,約5~6分鐘出鍋,黃豆質地比咖啡豆軟且易烘,但不會有一爆與二爆,烘太深也會出油,建議不要太深。烘妥的黃豆有股類似黑豆與玄米茶的清香,與豆漿的香味大相徑庭。烘過的黃豆較軟脆,比咖啡更易研磨,刻度要調粗一點,最好用手按式砍豆機,免得磨成細麵粉就不易沖泡。建議以法式濾壓壺或日式手衝壺來泡黃豆“咖啡”,沖泡水溫85℃~90℃,沖泡後的顏色與咖啡無異。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