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讓時間真正開始

2016年12月12日 08:37:12  來源:湖南日報
字號:    

  余世存

  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跟其他大多數中國的非遺文化如崑曲、宣紙製作技藝等有所不同,節氣是關於時間的文化,它在今天的生活中仍起作用。節氣不僅只是遺産,它也是“舊邦新命”的生活和文明模式。

  遺憾的是,大多數中國人不僅日用而不知,而且也淡忘了節氣之於文明的本體意義。事實上,節氣是鮮活的存在,它不是“地方性知識”,不只與民眾的生活世界有關,也跟全球的時間演變有關,跟文明有關,跟所有人的時空感相關。節氣時間已經超越傳統農耕生活,進入到現代大都會生活,讓人在節氣時間中認識自我,獲得安頓。處在一個遠離自然(即天人相分)的現代世界,節氣所蘊涵的天人相印相應思想、知識及其實踐,極有利於校正現代性的異化和危難。節氣是中國人、北半球人進而人類文化中的時間花實。現代化以來的幾代中國人都希望“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我個人相信,從節氣時間開始,中國對人類貢獻的時間開始了。

  《時間之書》是講節氣與我們個人和社會關係的書。節氣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存在與時間。如果借用霍金的話來説,這本書是講中國文化眼裏的時間簡史。我寫節氣這本書,一開始並有沒意識到天文時間跟人文世界有統一,但後來越寫越覺得生敬畏心,天文時間跟人文時間是相一致的,天文時間是對人文世界的提醒、暗示或示範。比如,清明節氣,“君子以議德行”,我在結尾説,“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個人是否是一個乾淨的人?就像清明節名稱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節期間,值得我們捫心自問。”

  我們現代人超越了時間,我們失去了時間感。古典時間有一日之計,一日之計在於晨;有一年之計,一年之計在於春;有百年大計,有千年憂患,但現代人沒有這種感覺。時間對我們來説只具有背景符號的意義。但另一方面,超越時間不是脫離時間,而是要植根於時間之中。我們現代人之所以無根,失重,就是錯以為可以不要時間的規範了。一個人、一個階層、一個社會如果不要時間,如果不找到自己的時間,錯以為自己超越了時間,那將會為時間所懲罰。比如今天社會流行的“成功人士”的生活,那是秋冬之際的時間生活,但對很多年輕人來説,他還處在春天裏,他憑什麼也要像成功人士一樣過有車有房有財務自由的生活呢?所以我在序裏引用了一段話説:“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很遺憾,我們現代人在調時、定時方面不如古人,不如大自然的動物植物。我們把時間紊亂當作一種進步,把超越時間當作文明的飛躍,這是片面的。任何生命,乃至非生命存在,都有時間的烙印,比如鋼鐵也有記憶。任何生命都在演進中把握自己的時間,如果我們不把握到自己的時間,我們就會被圈子的時間、網路時間、微信時間、社會時間裹挾走了。

  我們的身體當然並未喪失調時、定時的能力,我們都有自己的生物鐘。比如大家到鄉村去住一兩天,生物鐘就調整到位了。一個人從國外旅行回來,我們都知道他要倒時差,這就是調時,調到位了,他的胃口、他的精力才能恢復正常。一個人到了一個陌生環境,比如一個老外來中國,也要倒時差,調時,有的老外過半年就能用中文開玩笑了,很快適應了我們社會的環境,這有利於他的生活和事業。所以説,現代人仍離不開時間。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每個人調整、確定好自己的時間,真正讓自己的“時間開始了”,從而創造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的幸福和意義。

  (《時間之書》余世存 著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