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朱生豪翻譯《哈姆雷特》往事:戰火中手稿兩次被毀從頭再譯

2016年12月05日 08:44:53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人人都知道莎士比亞,但未必人人都知道朱生豪。這位莎翁中文譯本較早的翻譯者之一,在抗戰期間憑一己之力回敬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沒有莎翁譯本的鄙視,填補了空白。他32歲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將與他翻譯的《哈姆雷特》一起,于兩周後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昨天,大劇院邀請到朱生豪之子朱尚剛,與大劇院版《哈姆雷特》導演陳薪伊共同追憶這位偉大的翻譯家。陳薪伊説:“翻譯莎士比亞,就是朱生豪一個人的抗戰。”

  朱尚剛一歲多時,父親朱生豪就因肺結核去世了。但從母親宋清如的講述中,他得知父親早在杭州之江大學讀書時,就已把英文原版的莎翁劇作熟讀了好幾遍。畢業後的朱生豪供職於世界書局。面對社會上的腐敗和不公現象,面對民族危機,這位文弱書生感到自己報國無門,心生孤獨、寂寞和徬徨,“於是他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的想像中,就如同莎翁的《暴風雨》所描述的情景。”

  1935年,當他接受世界書局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任務時,朋友們將這項工作譽為“民族英雄的事業”,這讓朱生豪振作了起來。

  朱尚剛説,父親就從《暴風雨》這部作品開始了翻譯。翻譯莎劇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文體的選擇。400年前的莎劇由中古英語寫成,如果直譯,不但難度極大,而且難以為現代的讀者所接受,尤其是不利於展現舞臺劇的表現力。朱生豪作為詩人的氣質使得他的譯作中充滿詩的元素和韻味,從而留下了“神韻説”的莎學翻譯理論。

  到1937年夏,朱生豪已譯完多部喜劇,眼看《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第一分冊“喜劇”部分就要譯完。可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半夜突然在虹口一帶開炮登陸,朱生豪所住的匯山路附近首當其衝受到炮火襲擊。連夜倉皇出走時,朱生豪只用小藤箱裝了一本牛津版《莎士比亞全集》、少量稿紙和幾件衣服。第二天,他本打算去尋找已交給書局的幾本譯稿,但是虹口一帶已一片混亂,世界書局總部也已被日軍佔領。不僅是譯稿,那些千辛萬苦收集的各種版本的莎劇、參考資料和其他書籍也都散失掉了。

  1939年夏,朱生豪返回上海孤島在中美日報社任職,撰文抨擊法西斯,並堅持翻譯。可惜孤島的平靜沒維持多久。12月8日,日軍對上海租界發起進攻,端著刺刀直接衝入中美日報社。朱生豪和其他編輯匆匆起床混在工人中間,逃了出來。存放在報社中的譯稿以及書籍資料,毀於一旦。

  沒想到,朱生豪依然沒有放棄。1942年,他與宋清如結婚後返回嘉興朱氏老宅,一頭扎進了莎士比亞的世界,開始第三次從頭翻譯。這一次,他從《羅密歐與朱麗葉》開始,手邊的翻譯工具僅僅是《牛津詞典》和《英漢四用辭典》。“既無可參考的書籍,更沒有可以探討的師友,他所耗費的精力,確實難以想像。”朱尚剛説。

  朱尚剛還透露,翻譯劇作時,父親和母親常常一邊演一邊翻譯,這才讓譯本朗朗上口。而這個情節,也將直接被搬上大劇院版《哈姆雷特》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朱生豪仿佛一位“無冕之王”,他的人生正與猶豫不決的哈姆雷特王子形成強烈對比,前者成為後者的“朱莎眉批”。

  朱生豪大學畢業時曾作詩《別之江》,其中寫道:“肩上人生的擔負,做一個堅毅的英雄。”他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而在他身後,妻子宋清如後來曾堅持將剩餘的五部半莎翁歷史劇翻譯完成,不過因時代原因未能出版。他們的故事,伴隨著莎翁劇作,一直在中國讀者和觀眾中流傳。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