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人類史》[美]大衛·克裏斯蒂安 王睿 中信出版社
語言,讓人類與同樣能使用工具的猿類相區隔;也是語言,讓人類有了交流思想、互通有無、發展智力的無限可能。
1903年,在一篇題為“世界是為人類而造的嗎”文章裏,馬克·吐溫寫道:“如果埃菲爾鐵塔代表宇宙的歷史,那麼它頂端的球形構造上,那層薄薄的油漆就代表著我們人類的歷史,沒有人會認為那層薄薄的油漆就是建造埃菲爾鐵塔的目的。但我想有人就是這麼認為的。”
“人是宇宙的中心”,這種驕傲的觀念自從17、18世紀人文主義思潮興起以來,就不斷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類強化著。幸虧還有如馬克·吐溫這樣的人,能時不時地給這種自傲潑點兒冷水。其實在很多人看來,我們之所以要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目的仍不過是維持“人”這一獨特物種的良性生活,而不至於因為自己的行為,很快受到自然的懲罰而已。
提起“大歷史”這個詞,很多人都不陌生。在華語世界,這個詞最早是由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創造的,他本人也憑藉這個在當時極為新鮮的概念引發了國內讀者持久的關注。這個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書寫範式,讓史學家將視野拓展到經濟、社會、文化等諸領域。不過,在《極簡人類史》這本書裏,作者大衛·克裏斯蒂安所説的大歷史顯然不同於此,他試圖將人類的歷史置於從大爆炸開始的整個宇宙史的視野下加以觀照。
過去,人們認為宇宙是一個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空間限制的所在。但後來人們發現,宇宙可能是一次大爆炸的産物,是大爆炸讓時間從此開始了。而從大爆炸至今,宇宙的進化經歷了大約138億年的時光。對於人類而言,沒有自己參與的歷史,不過是一段極為漫長的前史。
在採集狩獵文明的階段,雖然可考古的證據很少,但我們依然可以大致描繪出彼時人類的生活場景。甚至有學者根據一些基因證據估算出,在距今7萬年前,人類整體的人口規模曾經縮減至幾千人,而後才開始呈幾何數量增長。但即使是在這個極為原始的早期階段,按照考古學家的推論,技術革新貫穿了整個採集狩獵文明階段。同時人類也開始向非洲以外的地區遷徙,對環境的影響開始顯現:大型動物開始滅絕,火開始被利用來燒煮食物。而且在這一階段的後期,人類的食物開始出現富餘,這表明人類有了進一步擴大生産的可能。
之後,來到了我們最為熟悉的農耕時代,人類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開始出現了城市和國家。為了爭奪地盤和資源,大規模戰爭頻頻展開,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之後是工業革命時代,也就是世界歷史教科書上所説的“近代”,各種時至今日仍在影響我們生活的器物被製造出來,人對世界和自身的認知也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觀念革新的速度也如同物質層面的革命一樣迅猛,前現代生活方式幾乎在全世界範圍內被摧毀。同時,人類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引發了兩次席捲全球的大規模戰爭和其他形式的殺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技術革新進一步提升了整個人類的生活水準,網際網路的發展更讓整個世界進入了看起來隨時可以同步的境地。
作者坦言,他的這部作品受到了霍金《時間簡史》和麥克尼爾父子《人類之網——鳥瞰世界歷史》的啟發。而與近期同樣火爆的《人類簡史》相比,這本脫胎于教科書的作品則顯得更為言簡意賅,“坐下來一兩次就可以讀完,時間緊湊得你讀到結尾還能記得開頭的內容。”這樣的作品,跟當下人們的生活大概是更為貼近的吧。
從無意識的宇宙中誕生出人類這一極為特殊的物種,再到如今文明發展到幾乎令一百年前的人類都不可思議的程度,最大的推動力究竟何在?作者認為,在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語言。正是語言,讓人類與同樣能使用工具的猿類相區隔;也是語言,讓人類有了交流思想、互通有無、發展智力的無限可能。不過我們也應該警惕,因為正是語言帶來了觀念的傳播,也讓人誤信自己具有無限的能力可以用來改造甚至主宰宇宙。作者出版此書的初衷正是力圖消弭這種“人類中心論”的誘惑,知道身為人類,我們能幹什麼,該幹什麼。(馬維)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