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廈門10月23日電(記者尚昊 喬本孝)七八十年前,劃著木船來到廈門聽南音曾是不少金門人閒時的消遣;而如今,乘坐客輪來廈門觀看文藝演出正成為越來越多金門人的選擇。
22日晚,來自金門的小學教師鄭月霞和朋友們出現在廈門閩南大戲院的現場,由臺灣果陀劇場帶來的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當晚在廈門上演,吸引了不少觀眾跨海而來。
廈門金門“門對門”,得益於廈金一日生活圈的日趨完善,前來廈門觀看演出成為不少金門藝術愛好者生活的一部分。
“一年多的時間裏已經來了快10次了。”鄭月霞説。
不過,回首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大多數金門民眾想觀看一場高水準的文藝演出近乎奢望。
上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軍隊退踞臺澎金馬,金門成為兩岸隔海對峙的最前線。從1956年起,國民黨當局在金門實行了長達36年的“戰地政務”。
“‘戰地政務’時期,金門實行宵禁,一到晚上,島上連路燈也沒有,家家戶戶待在家中,更不要説出門觀看演出了。事實上,當時的金門根本也沒有劇團。”鄭月霞説。
對當時的金門人而言,文藝演出是只有臺北這些大城市才有的,只有離開金門到臺灣本島求學或擔任公職的人才有機會接觸到。此外,當時的金門實行嚴格的出入境管制,普通人離開金門並不容易,臺灣本島人來到金門也需層層審批,文藝演出的交流少之又少。
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金門在上世紀90年代終於告別“戰地政務”並逐步解除出入境管制,金門和臺灣本島的互動得以增多。“這時候很多金門人才有機會接觸到臺北的演出。”鄭月霞説。
不過,在她看來,到臺北觀看演出略顯奢侈。“坐飛機去臺北或者高雄這些城市要花費很多時間和金錢。前幾年有一次特意到臺北去看《歌劇魅影》,花費不少,一張門票要4800元新台幣,往返飛機票也要3000元新台幣。”鄭月霞説。
較之到臺北而言,從金門到廈門距離更近。在這種情況下,鄭月霞和朋友們把目光投向了廈門。
“從金門到廈門,乘坐廈金航線的客輪半個小時就到了,廈門劇院的價格也比較親民,兩三百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不錯的票,在時間和金錢上都得到很大節省。”鄭月霞説。
去年7月,鄭月霞第一次來到廈門,觀看音樂劇《音樂之聲》,她將自己觀演的圖片和感受發佈在社交網路上,引得不少朋友“點讚”。一年後,她已成為穿梭于廈金海峽的常客,今年7月,她還被廈門閩南大戲院授予“藝享使者”的榮譽,成為十位“藝享使者”中唯一來自臺澎金馬地區的民眾。
音樂劇《音樂之聲》、音樂會《天空之城》、歌仔戲《貓神》、舞蹈《十面埋伏》……談及一年多來在廈門觀看的一場場演出,鄭月霞記憶猶新。
令鄭月霞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12月的一次演出,當時,臺灣歌仔戲“無敵小生”孫翠鳳帶著經典作品《貓神》來到廈門。由於孫翠鳳已很長時間沒有去金門演出,鄭月霞等十幾位戲迷便渡海趕來廈門“追星”,其中還有不少年過花甲的阿嬤阿公。
演出結束後,廈門的工作人員特意安排包括鄭月霞在內的金門戲迷和演員合影,讓她們收穫一份驚喜。“不少金門戲迷看了幾十年孫翠鳳的戲,卻沒想到還能在廈門看到她本人,我也是第一次見到她。”鄭月霞説。
目前,廈門的不少劇院已與旅行社簽訂了金門地區的票務代理合作協議,一場從金門到廈門的“藝術之旅”只需花費600多元人民幣,比起赴臺灣本島觀演大大節省時間和金錢成本。此外,一些臺灣本島、澎湖和馬祖地區的觀眾還以金門為轉机站,經此來到廈門,走進劇院,感受兩岸舞臺藝術的魅力。
“這不僅能促進兩地的交流,也能享受到藝術的美好。”鄭月霞説。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金門人搖船到廈門聽南音——對於鄭月霞而言,老一輩人的講述讓她印象深刻。
“希望購票能夠更加方便,也希望這裡能夠有更多好的演出。”鄭月霞説。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