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7月28日電(記者劉歡)“去年聯合採訪團去了新疆,探訪了中國最西端;今年登上黑瞎子島,來到中國最東端。去年的大漠風光,今年的濕地美景,對我來説都是非常奇妙的體驗。”臺灣中國時報記者藍孝威説。
“海峽兩岸記者龍江行”聯合採訪團27日下午登上黑瞎子島,探訪了中俄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原址、東極寶塔和黑瞎子島濕地公園等,親身體驗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一島兩國”的獨特風貌。
黑瞎子島又名撫遠三角洲,俄羅斯稱大烏蘇裏島,位於中國東北烏蘇裏江和黑龍江的匯合處,總面積約335平方公里。由於島上有黑熊,東北方言把黑熊叫黑瞎子,所以得名黑瞎子島。
乘車通過新修的烏蘇大橋剛進入黑瞎子島,不少記者就拿起錄影機、照相機或手機開始拍攝。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楊釗則當起解説員,侃侃而談島名的由來和趣聞。他説,自己在登島之前已在網上詳細查閱了有關資料,以備採訪之需。
下午2時許,天氣晴好,放眼望去,只見藍天白雲、芳草連天,一派“天蒼蒼野茫茫”的開闊感。大巴車還未停穩,不少記者已經起身,迫不及待地朝外張望,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2008年10月,中俄兩國政府在黑瞎子島上舉行了中俄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黑瞎子島西部約171平方公里陸地及其所屬水域正式劃歸中國。
數十名記者下車後,衝向了島上參觀的第一個景點——中俄黑瞎子島交接紀念地(259號界碑)。在這個面積不大的地方,海峽兩岸記者有的忙著與界碑合影留念,有的忙著拍攝四週濕地美景,還有的立刻採訪現場遊客。
臺灣聯合報記者林庭瑤説,中國最東端以前只是教科書裏的概念,現在卻能親自踏上這片土地,心情非常激動。島上枝繁葉茂、草木叢生,沼澤、草塘星羅密布,景色真的很美。
由於沒有受到破壞,黑瞎子島總體上還保持著原生特質。資料顯示,黑瞎子島生態系統包括森林、灌叢、草甸、沼澤、草塘等多種結構。島上迄今已發現7種國家級瀕危植物和44種國家級保護動物。
2011年7月20日,黑瞎子島正式對遊客開放。如今,無論是在81米高、漢唐風格的東極寶塔旁,還是在原始自然風光與人為建築完美結合的黑瞎子島濕地公園,遊客都是絡繹不絕。
2000多米長的漂浮式棧橋是黑瞎子島濕地公園的一大特色。浮橋取向“九曲回廊”,浮筒設計“水漲船高”,沒有破壞到區間的一草一木,沒有觸碰到任何一條自然水系,體現出中國對島上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剛性原則。
木棧道蜿蜒著一直延伸到濕地深處,走一個來回用時約20分鐘。記者們在上面走走停停,欣賞著藍天白雲倒映水中,拿起手機拍攝隨風舞動的蘆葦,肆意怒放的荷花,甚是愜意。
參訪記者們讚嘆,黑瞎子島很美麗,希望今後能保持原生態,不要過度開發。
對此,黑龍江省撫遠市宣傳部長湯洪濤表示,島上中方一側75%以上的面積都被劃入生態保護區,島內發展的重點是生態休閒旅遊及旅遊相關的貿易,開放開發強度將被嚴格控制在生態環境所能承載的範圍之內。
據了解,黑瞎子島在2015年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24平方公里,還建立了國家濕地公園。除此之外,當地政府還將出臺專門的規定,對黑瞎子島生態進行妥善保護。
“海峽兩岸記者龍江行”聯合採訪活動於7月24日啟動,16位臺灣記者、1位香港記者和19位大陸記者將在為期8天的行程裏走訪哈爾濱、撫遠、同江、佳木斯、牡丹江、綏芬河和東寧等地,感受並報道黑龍江發展新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