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的“兩岸青年交流回顧與前瞻”座談會在京舉辦。(台灣網 張潔 攝)
台灣網4月12日北京訊(記者 張潔) “兩岸青年應理解雙方存在的差異與對方的傷痛,在陸臺生可以積極扮演跨越兩岸的橋梁角色。”臺灣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王正,在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的“兩岸青年交流回顧與前瞻”座談會上如是説。
“兩岸青年交流回顧與前瞻”座談會11日在京舉辦,有10位大陸臺生及6位涉臺研究學者和兩岸交流工作者參與,這也是由臺研會主辦的參與者平均年齡最小的論壇。
16位與會人員圍繞兩岸青年交流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如何增進兩岸青年交流的實效與長效及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的具體問題三方面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用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的話來説:“與會的大陸臺生都有特殊的經歷。”參與座談會的不少臺生,都參加過各種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現在也都在大陸讀書,體驗著深入的日常化的交流,因此他們對兩岸青年交流這一話題,既有切身感受,亦有理性深層次的分析。
“青年人的活動,讓青年人自己來做。”世新大學助理教授王正的觀點得到同學們的贊同。這位北京大學國際院係學院的博士生、臺生口中的王正學長,在指導和組織大陸臺生方面都頗有經驗。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座談會的舉辦也離不開他的建議。他説,所謂“體驗式交流”,體驗和交流缺一不可,即讓兩岸青年在交流活動中“有感”,增加互動。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生陳炯宇也贊同王正的觀點,他還説,兩岸青年交流可以在彼此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深化,單純某領域的交流也許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富有激情活力的年輕人,都有非常濃厚的主人翁意識,他們希望能夠在活動中有更多的參與感和互動性。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本科生陳映中向大家講述了他曾經來大陸參加的一次兩岸青年夏令營經歷。那次活動主辦方安排的活動豐富多彩讓他更加了解大陸,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活動之餘和大陸學生一起夜遊北京的記憶。他引用《家有兒女》主題曲的歌詞來補充自己的觀點説,“組織兩岸青年交流時,更加寬鬆的氛圍會更好。”
對於兩岸青年交流形式的創新,與會的不少臺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生黃玲雅提議,低成本高效益的“體驗式交流”可以嘗試“交換家庭”這一形式,讓兩岸青年到彼岸的家庭中生活學習,這種本土化、低層次、親近的交流,會令大家印象深刻。
此外,如何避免“交流時熱熱鬧鬧,結束後冷冷清清”,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持續性和長效性是大家集中討論的議題之一。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許晉銘認為,兩岸青年的交流活動要有承接和鞏固,結束後兩岸青年的交流要繼續追蹤,可否考慮一段時間後重新召集原來的參與者繼續交流,這樣青年人之間的感情才會有持續和累積,而不會中斷。
大家還針對自己或朋友遇到的臺灣青年在大陸實習、就業、創業問題發表看法。希望得到更多相關的就業就學渠道和訊息成為大家的共識,“不需要特權,希望有平等的機會,和大陸同學一起吃一起住更好。”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許晉銘説。
同學們不僅關注自己在大陸的就學就業發展,對陸生在臺灣的境況也有將心比心的感觸。
臺灣華梵大學本科生,北京科技大學交換生柯迪元談到自己在臺灣的大陸同學説,因為臺當局“三限六不”政策,在臺陸生不能實習打工,沒有健保,畢業之後也不能在臺灣工作,這一點對他們確實不公平,與會的許多同學呼籲陸生應該被納入臺灣健保行列。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王裕慶説,兩岸青年之間互相關心對方的難處,仗義執言頗令人動容。
短短三小時,同學們還針對兩岸青年族群認同、網路交流、社團交流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不僅是對話,也是彼此的傾聽。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楊幽燕説,別開生面的討論體現了同學們主人的意識、問題的意識、實踐的意識以及兩岸青年情感的聯結。她説,臺生不僅是觀察臺灣的窗口,同時也是連接兩岸的紐帶和橋梁,希望這次小型論壇是良好的開端,今後臺研會也將會提供更多的平臺與交流的機會,為兩岸青年人貢獻自己的心力。(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