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喝臘八粥、泡臘八蒜……老北京的臘八節風俗

2017-01-05 08:58:00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1月5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節。到了臘八節,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似乎在臘八那天,只有喝上一碗香甜的臘八粥,再泡上一壇子臘八蒜,才算是給過去的一年收尾。

  提到臘八粥,就不得不提如今在雍和宮、廣化寺以及一些老字號商鋪裏舉辦的舍粥儀式,市民們為了喝上這些地方的臘八粥,早早地來排隊,只為在即將到來的新年博一個好彩頭。

  臘八粥花樣繁多

  臘八節起源於古代的臘祭。在古時,人們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用於祭祀諸神,稱之為“臘祭”。

  臘祭之名,始於周代。《周禮》中曾載,臘祭是祭祀有關農事方面的八位神靈,以示興農務本,祈願來年五穀豐登。臘八的“八”即起源於“祭八神”之俗。

  因臘祭典儀一般在農曆十二月舉行,故將十二月稱為“臘月”。不過,秦漢之前,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漢代時,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南北朝時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日”,此後民間將這一天俗稱為“臘八節”,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腌制的肉,稱為“臘肉”。

  後來,“臘八節”又衍生出眾多民間傳説,如紀唸佛祖釋迦牟尼説、朱元璋憶苦喝粥説以及懷念抗金英雄的岳飛説等。如今,臘八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吃臘八粥,則與釋迦牟尼的傳説有關。

  蕭梁時期僧祐的《釋迦譜》中有這樣記載:釋迦牟尼修于苦行,不得解脫,身形日漸消瘦。一天,一個牧牛女接受了“凈居神”的旨意,把千葉蓮上的乳糜喂給釋迦牟尼喂吃,釋迦牟尼吃了這“乳糜”後恢複元氣,終於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得道成佛。此後,印度的佛寺廟宇,每逢臘月初八這天均要舉行誦經佛事,並煮粥奉佛喝粥以祈求佛祖庇祐。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供粥奉佛之俗也被傳入國內。臘八節這天,中國各大佛寺的僧侶、皇室成員以及民間百姓都會煮粥供佛拜佛,而臘月初八熬製的粥最初也稱為“福德粥”、“佛粥”。

  後來臘八粥的用料制法逐漸繁多。宋人週密的《武林舊事》曾載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 臘八粥 ”。

  明清時期,老北京寺廟眾多,如柏林寺、黃寺、 廣化寺等每年的“臘八”都要舉行“浴佛會”、“法會”誦經禮佛,並模倣牧牛女獻乳糜的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熬粥供佛,還要在寺廟內的浴佛臺上用香水(藥材配製而成)為釋迦牟尼神像洗塵。

  明代的《永樂大典》載:“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紅糟粥以供佛飯僧。”後來粥裏又加入紅小豆、糯米等米豆及果實,使得臘八粥不但用料逐漸增多而且製作亦越來越精美。

  當時,在一些佛寺以及王府家煮的臘八粥很有講究,有“擺粥”一説,即用各種幹鮮蜜餞果品擺出各式各樣的圖形。如“果獅”,就是用幾種果實做成的獅子狀裝飾,它用已烤幹的脆棗作獅身,核桃仁作獅頭、獅腳,杏仁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稀把這些果實粘在一起,放在粥罐粥盆粥碗中粥的上面,活像個小獅子。還有講究的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捏成老壽星、八仙、羅漢等人的形狀,作為裝飾擺放在粥上供佛並饋贈給親友,一些王府家常用這些裝飾相互攀比爭巧,使臘八粥更光彩奪目和更具風趣。

  老北京眾多衚同裏的平民百姓也都仿傚煮粥供佛之俗。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中載:“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不得過午。”

喝臘八粥、泡臘八蒜……老北京的臘八節風俗

煮臘八粥(圖源於網路)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