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一台“村晚”紅火了29年

2024-02-21 09:4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瀋陽2月20日電 題:一台“村晚”紅火了29年

  新華社記者武江民

  2月19日,中國農曆正月初十,遼寧省朝陽縣北四家子鄉的近千名農民涌到唐杖子村,觀看村裏舉辦的第二十九屆農民“村晚”。

  石磚搭起的舞臺,狀況不斷的音響設備,被風刮破的噴繪,絲毫不影響村民們對這臺“村晚”的熱情。寒風中,他們穿著羽絨服、厚棉襖,時不時為自己的三哥二姨、侄子孫女的表演吶喊、鼓掌。

  這臺“村晚”的總導演是52歲的村黨支部書記李春軍。自1996年起,他自掏腰包連續29年為鄉親們辦“村晚”,最開始觀眾不過百十余個人,到現在十里八村的鄉親們都來湊熱鬧,成了縣裏鄉村文化的品牌活動。

  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就搭在唐杖子村村委會門前,帷幕是一幅巨大的彩色噴繪,上面寫著“大地放歌,北四家子鄉第二十九屆農民村晚”。1小時30分鐘的“村晚”包括歌舞、獨唱、戲曲和快板等15個節目,都是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排自演。

  在現場,李春軍向記者回憶起了過去的故事。1996年,正月裏“貓冬”的李春軍,閒來無事拿出新買的卡拉OK機,和小夥伴在自家菜園子裏辦起了歌會。沒有主持詞,也沒有節目單,可就這樣的歌會吸引了百十余個村民圍觀,大夥站在房頂看,有的還自告奮勇高歌一曲。

  拼版照片:上圖為1996年李春軍在菜園子裏辦起歌會;下圖為2024年2月19日,北四家子鄉第二十九屆農民“村晚”現場。(圖片均由李春軍提供)

  拼版照片:上圖為1997年李春軍在唐杖子村舉辦第二屆“村晚”;下圖為2024年2月19日,北四家子鄉第二十九屆農民“村晚”現場。(圖片均由李春軍提供)

  “過去村民不富裕,大多種玉米大田,靠天吃飯,經濟條件跟不上,文化生活也很匱乏。”李春軍説,2013年,回鄉後他被選為唐杖子村黨支部書記。為了發展水蜜桃産業,唐杖子村向村民流轉土地,將1000余畝土地集中起來,種植了水蜜桃等果樹數萬株。

  2017年,唐杖子村成立了朝陽縣春軍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疊加式扶貧模式,為入股農戶每年分紅。這些年,豐收的水蜜桃映紅了村民的笑臉,全村每人平均連年增收。

  日子越過越紅火,“村晚”也越來越受到大夥歡迎。29年來,李春軍的“村晚”舞臺從菜園子搬進縣裏、市裏,觀眾也由最初的10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千余人。“村晚”不僅有了音響設備和主持人,節目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不僅有歌曲,還有樂器、快板、小品和舞蹈。

  名聲響了,但“村晚”演的始終是身邊事。朝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玲説,小品《第一書記》《尋桃記》講的是唐杖子村種植水蜜桃脫貧致富的故事,群口快板《攜手共圓中國夢》唱的是修村路、辦採摘節的高興事……演員都來自於附近村、鄉鎮的村民。

  “生活好了,大家對參與文化表演的熱情更高了。”李春軍説,一到春節,村民們就拿著自己的節目到李春軍處審批,許多經過“村晚”鍛鍊的孩子考上了藝術學校,當了電視臺主持人,成了專業的歌手。

  中午12點半,“村晚”在村民的歡笑聲中落下了帷幕。許多村民依然意猶未盡,圍在李春軍旁,詢問來年的節目和表演時間。多次參與表演的村民姚旭東笑著和記者説:“這就是‘村晚’的魅力,農民們或許不認識多少明星大腕,但都認識自己村的人,怎麼也看不累、看不厭。”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