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技創新賦能影視發展

2023-05-31 09:0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文藝觀潮】

  作者:何天平(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

  近日,多部科技題材影視作品接連上線,影視創作使用高科技手段的新聞也頻頻見諸網端,使“科技創新與影視創作相互賦能”成為熱門話題。其實,社會各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從新中國成立後“向科學進軍”,到如今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國家對科技創新高度重視,科技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滲透到影視産業發展中,帶動內容策劃、製作工藝、生産效率、藝術風格和傳播方式升級迭代,不斷拓展著影視藝術的內容邊界、想像空間和傳播效力。這條從技術到藝術的創新之路,為影視業提供了有益啟示、指明瞭發展方向。

  紀錄片《盛會》劇照

  為創作提供豐富素材

  上九天攬月,到深海探險,仰觀宇宙深處,探索世界前沿……隨著中國科技高速發展,很多以往無法想像的事情如今都成為了現實。這一輝煌歷程為影視創作提供了鮮活素材,催生出一批科技題材或富含科技元素的優秀作品。

  紀錄片對科技發展的記錄,為中國建設科技強國歷程留下了生動注腳。《北斗》從導航應用、歷史人文等視角切入,詮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時代價值。《盛會》揭秘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令人嘆為觀止的場面是如何實現的,呈現科學技術與視覺藝術共同編織出的浪漫奇觀。還有《超級工程(第三季)縱橫中國》《創新中國》《下一站,火星》《我們的征途》《奮進的中國》等作品以宏觀視野和精巧細節,為觀眾打開走進前沿科技的紀實影像大門,幫助人們了解科技的發展現狀,激發對科學的探索思考。

  綜藝領域的科技題材創作也活躍起來。令人耳目一新的創造發明、令人嘆為觀止的科學奇跡賦予節目更多社會價值,而花樣翻新的綜藝表現形式也讓高冷的科技內容變得更有親和力。《從地球出發》將演播廳打造成一艘穿梭時空的宇宙飛船,引領觀眾沉浸式體驗科幻故事。《智造將來》讓AI機器人與真人共同擔綱主持人,對中國科技創新項目進行通俗易懂的呈現。還有《我是未來》《機智過人》《加油!向未來》等將引力波、雲計算等專業概念引入觀眾視野,實現了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科技題材創作專業性強、內容高深,容易使人産生距離感。影視劇利用敘事優勢,在科技故事中填充豐富的生活細節,塑造接地氣的奮鬥人物,打破了與觀眾之間的語境壁壘。《青春之城》裏的夏末不僅是堅持自主研發之路,誓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企業家,也是慈祥的母親、可靠的姐姐、仗義的朋友。《許你萬家燈火》在幾代中國核電人接力奔跑的故事框架下,營造真實的情感氛圍,注入更多溫暖力量。還有的創作在其他類型中融入科技元素,獲得了錦上添花的藝術效果。比如《你是我的榮耀》在浪漫愛情故事中,虛構了太陽系邊際探測器研發的背景。《長空之王》以試飛員的故事揭秘新型戰鬥機的誕生幕後。這些科技元素加深了作品與現實世界的聯繫,給人物冠以智慧的光環。

  總之,科技題材影視創作的豐富主題和生動素材,如同一個個火種,點燃了大眾對於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了輿論對科技創新的關注,在社會文化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科技文化互動空間。

  讓視聽呈現更加震撼

  從電影《火車進站》呼嘯而過的火車頭嚇得觀眾驚慌四散,到4D影院帶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全方位觀賞體驗,使觀眾沉浸于逼真的虛擬環境當中,一百多年來,影視藝術發展始終與科技創新攜手並進。科技發展為藝術創作提供了素材和硬體,藝術則不斷向科技提出新要求。兩者互相促進,不僅讓影像越來越逼真,還使很多超越現實、天馬行空的藝術想像成為可能。其中,科幻題材對高科技的應用一直走在影視業前端。最具代表性的是《流浪地球》系列電影。該片大規模地使用虛擬預演技術、數字特效,呈現太空電梯的墜落、飛船穿梭時的撞擊等場景,讓觀眾感受震撼人心的視聽效果。電視劇《三體》則在科技手段的幫助下將小説《三體》中宏大而神秘的科幻概念一一呈現。如為還原古箏行動“巨輪像一疊被向前推開的撲克牌,這四十多個巨大的薄片滑動時相互摩擦”的場面,創作者用“實景+實體置景+CG特效”的方式,營造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虛擬世界和引人入勝的審美空間。

  當然,科技感不是科幻創作的專屬。近年越來越多晚會在節目編排和舞美技術上融入科技元素,一次次刷新觀眾的審美體驗。《2022最美的夜bilibili晚會》利用AI技術給歌唱演員變出三個分身,同臺演唱《四大名著連連看》,被觀眾戲稱為“分身術”;四川衛視新年演唱會通過3D建模技術設計出13個三星堆虛擬形象,組建虛擬樂隊,在舞臺上為大家展現不一樣的三星堆。動畫創作也是科技應用的前沿陣地。《中國奇譚》以CG技術製作呈現北國風光,用三渲二技術表達東方浪漫。還有很多作品用真人動作捕捉技術完成動畫角色的表演,以場景建模技術打造宏大場面,使形式與內容互為表裏,讓觀眾獲得奇、趣、美的藝術享受。

  科技作用於影視生産,不僅促進了影視美學的發展進步,還能深入到內容生産前端,大大解放影視生産力。如近期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技術,不僅能結合觀眾喜好、訪問數據,對題材劇本、演員、主創人員等進行預測和分析,有效降低創作成本和商業風險,還可以查閱挖掘海量素材,輔助內容生産,為行業打開智慧製作的廣闊前景。可以預見,人工智慧技術不斷升級,未來將介入影視文本創作、藝術設計等各個環節,掀起新一輪技術革命。

  

  令傳播渠道日趨多元

  逼真震撼的影像需要通過高科技的終端呈現傳播,才能真正融入大眾生活。不久前在北京開幕的第29屆中國國際廣播電視資訊網路展覽會上,傳輸覆蓋、運營管理、終端顯示等各類前沿的視聽技術設備和創新應用悉數亮相,一批以視聽互動為核心,具有較強體驗感和互動性的大眾化視聽科技産品為行業帶來驚喜。這些琳瑯滿目的視聽産品背後,正是科技創新對影視內容傳播的強大助力。

  

  其中,5G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成像和顯示技術的不斷進步,為觀眾提供了更加清晰便捷的觀看體驗。2022年央視網利用5G+8K技術對超級月亮進行直播,讓觀眾在客廳、地鐵等不同觀看場景中共同體驗“千里共嬋娟”的浪漫美好;北京冬奧會期間,雲轉播技術和自由視角、子彈時間等視聽技術大放異彩,身處世界各地的觀眾可以如親臨現場般觀看賽事精彩瞬間。科技發展還促使播放終端不斷迭代。從傳統電視機到高清數字電視,從膠片放映到數字放映再到鐳射投影,技術發展驅動著影視産業不斷追求極致的播映效果。比如高新技術格式電影品牌CINITY放映系統正在城市影院市場佈局深耕;全球最大的20米LED巨幕在我國誕生;正在加速崛起的中國顯示産業也讓4K、8K電視終端“飛入尋常百姓家”,讓觀眾獲得更具有立體感和真實感、細節更飽滿、臨場感更強的視聽享受。除了大螢幕播映硬體的大跨越,視聽平臺也在小螢幕軟體上融入小巧思,如熱播劇《漫長的季節》每當時間線置換,彈幕排序會隨之倒流,《狂飆》到劇情關鍵點,手機就會有韻律地震動起來,這些設計對劇情講述、渲染氣氛産生一定的輔助作用。還有倍速觀看、截屏錄屏、實時彈幕、直播虛擬禮物,以及不時彈出的産品連結、調查問卷、主創互動等,小螢幕利用新技術不斷拓展應用場景,也讓觀眾獲得更多新奇體驗。

  回顧過去,不難發現影視史上眾多重大藝術革新都與科技創新息息相關。同期聲錄製技術讓電影從默片階段跨越到有聲電影時代,不僅加強而且數倍地放大了影像的效果。電視機和光纖的發明讓影像走入家庭,改變了人們獲取資訊、休閒娛樂乃至感受生活的方式。如今,在我們的注視和參與下,科學技術的變革正在推動影視生産朝著更人性化、更智慧的方向發展。接下來,新題材、新技術、新場景的迅速掌握和運用將成為市場重要的競爭力,影視從業者唯有與時俱進,守正創新,才能抓住新的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

  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