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49】説説“禮”韻蔚然的南孔文化

2023-05-31 09:0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49】

  光明日報記者 章 正 陸 健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千百年來,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為人推崇備至,其創立的儒家學説更是影響深遠。孔子家廟,自然也成為後世追緬先聖、弘揚儒學的莊嚴之所。

  那麼,孔廟在哪?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山東曲阜。

  其實,在曲阜以南一千公里外的浙江衢州,也有一處孔子家廟。

  “自唐開元後,郡邑皆立孔子廟……而為孔氏之家廟者,惟曲阜與衢州耳。”清朝兵部尚書李之芳在《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廟碑》的開頭,為衢州孔廟作出注解。

  聖人血脈,緣何南北兩分?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衢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衢州南孔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佔劍引導下,我們走進坐北朝南、紅墻黑瓦的“南孔”建築群。

  大成殿西側,赫然一座朱漆雕欄的建築,牌匾上寫著三個大字——“思魯閣”。“‘思魯’,取‘思念魯地’之意。整個家廟倣曲阜孔廟形制而建,唯有此處是專門增設的。每當鄉愁涌起,孔氏後人便會登上此閣,憑欄北眺故里。而令其祖上舍家南遷的,是800多年前靖康之難。”佔劍的講述,將我們帶回到那個戰亂紛擾的年代——

  西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為了表明自身是“文化正朔”,趙宋皇室倉皇南渡時,召孔子後人隨行。

  是走,還是留?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長孫孔端友召集族人齊聚家廟,共同商議。

  經全體族人反覆思量,最終決定:由孔端友胞弟孔端操帶領族人留在曲阜,守護祖業。孔端友與二十多位孔氏精英,攜“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唐吳道子繪孔子佩劍圖”“至聖文宣王廟祀朱印”三件傳家寶啟程南渡。

  宋高宗趙構駐蹕臨安後,念孔端友一族“扈從之勞”,賜廟宅于遠離金戈、山清水秀的浙西衢州,“禮儀皆如從前”。

  從此,孔端友帶領孔氏族人在衢州安頓,新建廟宅,在開闢“孔氏南宗”一脈的同時,也書寫了一卷“儒風南漸”史。

  南宋滅亡後,孔氏南宗仍選擇留守衢州。而失去爵位的南孔後人開枝散葉、走入民間,或設私塾,或任學官,或為山長,通過大興平民教育的方式,繼續以儒學之道,潤澤江南。

  翻閱《衢州孔氏南宗家廟》一書,僅南宋一朝,孔氏南宗便有36人擔任過各級學官,身影遍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多地。至明清,杭州四大書院中的三所均由南孔後裔主持。其中的萬松書院,由南孔後人主持長達450餘年。

  攤開中國文化地圖,不難發現一個以衢州為圓心的“300公里文化圈”:在浙江金華,呂祖謙創立“婺學”;在福建南平,朱熹創立“閩學”;在江西金溪,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創立心學,後有王陽明發揚光大。探究其中,都與孔氏後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敦敦儒風,就這樣熏陶漸染,成為衢州的文化基因,並輻射整個江南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在傳統文化得到高度重視的大環境下,衢州更是找到了弘揚儒家文化的抓手——‘禮’。”佔劍告訴記者。

  行走衢州城鄉,但覺“禮”韻蔚然。

  掃碼看視頻 品味衢州“南孔文化”

  記者正準備過馬路。一輛1路公交車離我們還有一二十米,就放慢速度,穩穩停在斑馬線前。駕駛員微笑揮手,示意我們通過。

  “在斑馬線前踩一腳剎車,早已成為衢州司機的習慣了。一位安徽乘客來衢州出差,被公交車的禮讓和行人們的致謝互動所感染,後來專門赴衢州投資,他説‘從城市氛圍能看見營商環境’。”

  踱進一家窄門窄戶的小吃店,店主給食客發放食具的同時,熟絡地擺上公筷公勺,笑著提醒:“既講衛生又有禮數的小事體,每個人都做起來。”

  “‘小事體’蘊含大理念。5年前,一位90歲老人給市領導寫信,提議普及使用公筷公勺。市裏很受觸動,研究決定‘引禮入法’,將規範使用公筷公勺列入《衢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佔劍説,“漸漸地,習慣養成了。儒家文化所追求的‘化民成俗’,就這樣深入人心。”

  “化民成俗”,需要持續用力,毫不鬆懈。

  這不,剛剛從基層暗訪回來的國家統計局衢州分隊的第三方專家們和市文明辦的幹部,正在為6個區縣的文明指數打分。打分表中有百餘項指標,細化到垃圾分類做得好不好、是否設置了吸煙區、“光碟行動”執行徹底不徹底……“這次我們發現,一些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等點位的衛生死角較多。還有,一些公共設施修繕沒跟上、樓道裏還存在亂擺亂放等問題……”衢州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中心副主任毛肖軍向記者介紹,“將‘有禮’量化為指數,由‘軟’變‘硬’,這是全國首創!今天做的是第三方測評,相關問題我們會第一時間與區縣點對點反饋,整改之後還會進行抽查。”

  從“有序排隊”到“文雅舉止”,從“崇學重教”到“詩禮傳家”,從“煙頭不落地”到“整治‘城市牛皮癬’”,從褒獎“衢州有禮·文明使者”到率先制定可量化的“城鄉有禮指數”……文化潤澤城市,也改變著生活。

  “十多年前,我們做過一項調研,發現一半以上受訪者認為‘經濟發展了,人心變硬了’‘網上的戾氣帶來價值觀的迷茫’。而最近的一項調查則顯示:97.7%的受訪市民認為,好人就在身邊;93%的受訪者表示,人人崇禮尚德給生活帶來幸福感。”佔劍頗為感慨。

  “日月盈昃,滄海桑田。”在衢州,“有禮”倡導的文化觀念,已然轉化為文明“有你”的大眾實踐,滋養出這座城市的幸福感、人人可及的獲得感、綿綿不絕的軟實力……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