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會裏的年味
原標題:燈會裏的年味
春節一過,黃潔便忙著張羅“鬧燈會”,這是安徽省黟縣宏村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的民間活動,也是入選世界遺産名錄的宏村過年最熱鬧的活動。
“鬧燈會”主要流傳于黟縣城中及西遞和宏村雉山等地,其中宏村的雉山燈會最具代表性。在每年的大年過後,即開始準備鬧燈會。城中、鄉村以宗祠及各大姓氏為活動組織核心;要搭建些為活動使用的燈棚、牌樓、還要制燈謎及扎龍獅來助興;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家家戶戶將扎制好的燈懸挂在自家門樓前;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正燈這日,鑼鼓喧天,鞭炮不斷,百姓舉燈傾巢而出,觀燈賞燈;到十六日方為罷燈,鬧燈會結束。
在宏村承志堂前廳中門上,有一長幅木雕圖案“百子鬧元宵”,雕刻著100個小男孩。在舞龍燈、獅子燈、鳳燈、魚燈和其他各樣花燈,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展現了徽州民間鬧元宵的喜慶畫面。燃燈之俗,始於漢代,由“敬神送年”這一民俗演繹而來;徽州人重節納喜,燃燈有喜慶平安之意,成了黟縣百姓一年之中必鬧之習俗。
2020年11月,黟縣徽黃京黟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開始著手“鬧燈會”的復原工作,籌建了“宏村花燈隊”,公司副總經理黃潔擔任宏村花燈隊隊長。她帶領10名80後、90後年輕人致力於“花燈製作”及“鬧燈會展演”。
精美的花燈,是活動的靈魂,花燈隊首要的任務是學習製作花燈。花燈製作從砍竹子、竹篾塑形、糊制技藝、白描定位、繪畫填色。“最難的是骨架製作技藝,我們請來頂級篾匠一遍遍摸索,扎成形態各異的花燈。”黃潔説,骨架的製作是結構的協調,糊制的要點是立體裁剪及平整度,白描是點睛之筆,上色要均勻及色彩搭配要得當。一年多時間,他們製作的花燈從單一的魚燈到老鼠燈、鳳燈、麒麟燈、兔子燈、牛燈等多種款式。
2021年中秋節,夜幕降臨時分,花燈隊伍正式集結在宏村汪氏宗祠,隨著一聲鑼響,花燈隊從祠堂衝向月沼,為首的是牛燈,憨厚勤懇;接著是魚燈,每一條魚形態各異、顏色豐富;老鼠燈在魚燈的中間,拖著長長的尾巴,非常俏皮;魚燈以數量最多成為當晚的主角。花燈巡遊瞬間讓村莊沸騰起來,川流般的花燈與觀燈的人群交織在一起;月是故鄉明,月沼賞月舞燈,燈火月影呈現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為把非遺“活態化”,花燈隊採取“非遺花燈”結合研學、婚嫁、迎客等形式,探索出“製作花燈”及“舞花燈”兩項課程,吸引來體驗製作花燈的有400余人,體驗舞花燈的有2000多人,一些國外遊客也興致勃勃地參與體驗,並稱之為“旅遊中意外的驚喜”。
目前,宏村“非遺鬧燈會”被黟縣文旅體局授牌黟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研學與傳播基地。三年的時間,團隊共開展了上百場活動,接待了幾千人參與花燈活動。
《黟縣誌》裏有載“旗幟、傘蓋、人物、花卉、鱗花之屬,剪紙為之,五色十光,備及奇巧,合城士庶往觀,摩肩接踵,車馬填巷,燈火達旦”。“宏村鬧燈會”在徽州大地傳承發揚,文化的力量必定推動鄉村旅遊繁榮發展。(記者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