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華錄》火了,近年來影視劇為何偏愛宋朝?
日前,《夢華錄》以豆瓣8.5分的評分收官。故事雖發生在千年前的北宋,而劇中那些女子則有著“現代靈魂”,靠個人努力和彼此守望相助綻放光彩。
劇集熱播,同步引起觀眾對歷史朝代背景的興趣:做生意的“趙盼兒”們在宋朝過得好嗎?樂籍制度下“宋引章”們的“脫籍”難度有多大?皇城司是特務機關嗎?宋人喝茶為什麼那麼講究?
“宋人記憶裏的汴京金翠耀目、羅綺飄香,劇中的女子別有志向,要自由,要愛情,有風骨,有理想。”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冬梅長期致力於宋代制度、政治文化和歷史人物傳記的研究、寫作和傳播,近日,“趙冬梅講宋史:透過《夢華錄》了解東京節物人情”在騰訊視頻知識頻道更新,她以線上“影知聯動”的形式,陪觀眾“追劇”的同時科普宋朝歷史。
趙冬梅是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曾任德國維爾茲堡大學漢學系、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央視《百家講壇》特邀主講人。著作有《文武之間:北宋武選官研究》《大宋之變:1063-1086》《人間煙火:掩埋在歷史裏的日常與人生》《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等。
日前,趙冬梅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解讀影視劇創作掀起“宋朝熱”的深層次原因、宋人的煙火人間與科舉仕途、女性群體如何追求理想的生活等。
中青報·中青網:近年來宋朝成了影視劇偏愛的故事背景,您怎麼看“宋朝熱”?
趙冬梅:近四五年,宋朝以一種比較靠譜的形態較多地出現在影視劇中。在我們傳統的通俗文化載體中,宋朝一直都在,三個代表符號有岳飛、包青天、楊家將。這些故事裏的宋朝,主要來源於元明清的人想像的宋朝,是一個“通俗文化中的宋朝”。
近幾年影視劇中的宋朝,我看過的例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清平樂》《夢華錄》等劇集,和之前通俗文化載體表現的宋朝不一樣——創作的內容不是來自通俗文化,而是來自書本,來自嚴肅的歷史知識。我覺得如今影視劇主創是一群受過良好現代學術教育的人,所以能找到這些內容。
中青報·中青網:宋朝文化對觀眾的吸引力來自哪?
趙冬梅:我想是因為時代變了,大家欣賞古代文化的角度和立場也變了,宋朝才會從歷朝歷代中“脫穎而出”。古代文化就在那兒,但如果你沒有光照上去,它就是不存在的,那個光是什麼?光就是今天我們的興趣,我們的觀察。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讓中國人獲得了自豪感和心性上的舒展。當我們心平氣和、理性地去看待自己歷史的時候,宋朝這樣一個文化非常發達的朝代,自然入了人們的法眼。
今天的物質是極大豐富的,人們會更多地去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我們看到了宋朝,看到了一種很高雅、很優美的生存狀態。當然,這種高雅和優美的感覺,可能也有主觀感受的投射。總之,今天我們的能力、心境、理性,都讓我們可以看到宋朝。
中青報·中青網:宋朝適合被影視化改編的原因有哪些?
趙冬梅:而且相對而言,關於宋朝,我們有著比前代更多的資料。宋朝是雕版印刷開始的時代,所以從宋朝開始,資料大大豐富了起來。
個體的生命也可以被更多地看到。比如《夢華錄》裏展現的點茶,代表了個體追求,但你內心也有這樣的需求,所以你看的時候不覺得繁瑣,相反還覺得親切。
宋朝是一個相對自由的朝代,宋朝人大量地記錄當下士大夫階層,就是讀書做官的人,他們的生命是極其活躍的,也在積極記錄,所以我們今天會看到他們的文章、書法作品等,並從中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很方便讓現代創作者從中找資料,然後找到和影視觀眾之間的共鳴點。
我一直強調一個原則:影視劇不是歷史書,我們決不能把它當歷史來看。但是,如果影視劇創作者有付出“誠實表達古代樣貌”的努力,那就很值得讚美。只要影視劇能夠把我們引向宋代,引向中國歷史上一些未曾被揭示但實際存在過的一些人和事,這部影視劇已經功莫大焉了。
中青報·中青網:近來展現宋朝的影視劇,會著重描繪女性群像。根據您的研究,宋朝女子的社會地位和處境整體情形如何?
趙冬梅:觀眾可能會在劇中看到宋朝美好的一面。但是再美好,也是傳統時期的美好,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如果談兩性關係的話,那肯定是男女有別,在廣泛意義上來講,女性在公共領域其實是沒有地位的,不能做官,正常情況下也不能當戶主。
在公共領域的女性,主要是女道士尼姑等出家的女性、做樂伎的女性、為了生計出現在公共場域的女性。當時主流價值觀,女性還是屬於家內的,價值實現依託于男性,一定要成為妻子、母親才是成功的人生,女性並沒有單獨存在的價值。
我在《人間煙火:掩埋在歷史裏的日常與人生》這本書中也寫到,在宋朝,一個名叫張行婆的女僕活得非常精彩,還有程顥的女兒一生沒有出嫁,而她的叔叔程頤説侄女之所以未嫁,是因為沒人能配得上她。當然這些是鳳毛麟角。
中青報·中青網:在《趙冬梅講宋史》知識課程中,您講到樂伎的生活和理想,她們會希望脫籍從良,嫁給讀書人。
趙冬梅:觀眾也許很難理解,當時色藝雙全的樂伎女子可以賺到錢,但是賺再多錢依然屬於賤籍,在社會上低人一等,所以會把從良作為目標。現代社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古代社會人分三六九等。相關影視劇可以幫觀眾理解:為什麼兩人郎情妾意,但結合會有問題?因為這是一個良賤等級之分。宋代的壁壘沒有那麼森嚴,但仍然存在。
賤籍女子從良之後,首選是想嫁給士大夫,因為士大夫風雅、有文化,關鍵是社會地位高。但她們嫁給士大夫很難做妻,大概率是做妾。還有一種選擇是嫁給商人,是《琵琶行》所説的“暮去朝來顏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婦”。所以樂伎想嫁給如意郎君是不容易的。
中青報·中青網:除了家庭,朝堂和科舉亦是講述宋朝的劇集會展現的內容。
趙冬梅:就做官而言,宋朝和宋朝以前區別是非常大的。宋朝以前,可以説是家族決定個人命運的朝代;因為科舉制度,一個人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是個人決定家族地位的時代。
在宋朝,如果一個家族兩三代都沒有兒子科舉考試成功,那麼這個家族的地位就會下墜。我想《夢華錄》裏蕭欽言跟兒子顧千帆之所以和解,可能也因為其他兒子沒有這麼優秀。科舉所帶來的社會流動,是宋朝一個很重要的特質。
中青報·中青網:如今古裝劇常見“影知聯動”的科普課堂、貼士,作為歷史學者,您覺得這種科普的必要性是什麼?
趙冬梅:劇不是歷史,當劇把觀眾的目光和興趣引向歷史的時候,歷史學者有必要出來給觀眾以支援,提供知識,歷史學者有這份責任。除了知識以外,我覺得也很重要的是講解背景的邏輯、語境,因為古代傳統社會的底層邏輯是和現代社會不一樣的,比如“良賤”之間有森嚴的壁壘。
劇集的“科普課堂”應該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我認為那種創作者下功夫製作精良、劇情嚴整、演員演技線上的劇,其實給了歷史研究者,給了學術界一個機會——可以借助這個橋梁接觸到大眾。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