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賀新春】正月十五 鬧元宵
都説時光如水,轉眼就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被稱為上元節、元夕或者燈節,它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開始,凝聚著中華兒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淵源。
民間有句老話説“沒出十五都是年”,可見正月十五是春節節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收尾工作。
正月又稱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過了正月十五,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人們又要開始一年辛勤的耕耘和勞作。
在這一年的開端,中國的老百姓特別希望能有個好兆頭,能夠交好運。因此人們也特別重視元宵節各種節日的慶祝活動。比如“鬧花燈”“舞龍舞獅”“猜燈謎”“踩高蹺”等等熱鬧有趣的民俗活動。而這些民俗活動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狀態就是突出了一個“鬧”字。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在唐代的“上元節”這一天,就有了放花燈、城中不宵禁的習慣。辛勞了一年的百姓們,借由這樣一個時刻,釋放自己的情感,慶祝春回大地,並以此來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準備新一年的生産勞動。而正月十五的各種節日慶典活動,也吸引著無數的青年男女們走上街頭,來一場不經意的邂逅,大詞人辛棄疾對此就有生動描寫: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是從宋代開始的。圓滾滾的元宵是用糯米粉“搖”出來的,表面粗糙,煮食湯色渾濁,做成“炸元宵”則獨具特色。南方的湯圓則是包出來的,表面光滑,餡料也更豐富,但只限于煮,不能炸。
搖元宵的攤位已經不多見了。(央廣網發 資料圖)
吃一碗元宵,賞一路風景,心安欲語流年;想當下未來,揮一揮手,奔赴明日星辰大海。
(記者龐淼 實習生董嘉煒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