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勳》:致敬這個時代最閃亮的星
崇尚英雄才會産生英雄 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製圖:馮曉瑜
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每一個名字都重於泰山,每一位都是這個時代最閃亮的星。9月26日起,這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人生故事將首登熒屏。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題、組織創作,上海廣播電視臺作為第一齣品方和立項方的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功勳》昨天宣佈定檔,將於本週日起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黃金檔首播,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同步上線。
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展播活動重點劇目, 《功勳》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真實故事,以“國家敘事、時代表達”的藝術手法,用單元劇形式串聯起他們的人生華彩篇章,詮釋功勳人物“忠誠、執著、樸實”的人生品格和獻身祖國人民的崇高境界。
《功勳》集結了全國一線創作團隊和製作班底,由著名導演鄭曉龍擔任總導演,李小明任總編輯,曹平、敦勇任總製片人。其中, 《李延年》單元由毛衛寧執導,劉戈建、李修文編劇,王雷主演; 《于敏》單元由沈嚴執導,王小槍編劇,雷佳音主演; 《黃旭華》單元由楊陽執導,申捷編劇,黃曉明主演; 《張富清》單元由康洪雷執導,陳枰編劇,郭濤主演; 《申紀蘭》單元由林楠執導,鞏向東編劇,蔣欣主演; 《孫家棟》單元由楊文軍執導,徐速編劇,佟大為主演; 《屠呦呦》單元由鄭曉龍執導,王小平編劇,周迅主演; 《袁隆平》單元由閻建鋼執導,宋方金編劇,黃志忠主演。
截取不同的人生階段,描摹功勳人物拼搏奮鬥的高光時刻
“那些年,我就是跟著那些黨員,我看著他們,我就是這麼一路走過來的。”蒼老的聲音開啟記憶閘門,那些一片丹心為祖國的人、那些曾不為人道的隱秘歷史、那些永不會被時間沖淡的卓著功績,傾瀉而來。
昨天發佈的預告片裏,“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人大代表申紀蘭、“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戰鬥英雄李延年、基層幹部張富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青蒿素之母”屠呦呦——首批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藝術形象依次登場。大國重器的研製專家、保家衛國的戰鬥英雄、改革先鋒、為人類戰勝饑餓和疾病而不捨晝夜的科學家……翻開任何一位功勳的人生履歷,都如同踏入寬廣的河流,幾十載靜水深流。
是循著河流奔騰速寫他們的一生,還是只擷取沉澱在時間河床上最熠熠生輝的部分?《功勳》摒棄了傳統的人物傳記敘事手法,截取不同的人生階段,描摹八位功勳人物拼搏奮鬥的高光時刻。
有的故事從人物年輕時開講,看看他們為新中國建設發展注入了多少意氣風發的力量。比如《申紀蘭》單元,原型人物是中國唯一一位從第一屆連任到第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她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寫下過值得一書的篇章。但劇中只擷取申紀蘭1947年出嫁至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光,她如何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將是單元重點。
有的故事借倒敘勾勒人生軌跡。比如《張富清》,英雄年輕時保家衛國,轉業後他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到貧困地區去,到最困難的基層去。這一單元從他晚年時的回憶切入,向觀眾講述那塵封軍功章的63年、深藏功與名的背後,蘊藏著一名共産黨員對國家和人民怎樣樸實無華的承諾。
有的單元用六集濃縮數十載。比如《黃旭華》將呈現我國自主研發核潛艇的歷程。預告片裏,人物從投身這項隱秘而偉大的事業到隨核潛艇重返海平面,他深潛報國的30年,也是無法在母親身邊盡孝的30年。因此劇中也將用漫長的時間展現我國核潛艇研製從零開始的艱難歷程,同時突出黃旭華本人所言,“都説忠孝不能兩全,但我説,對國家的忠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還有的單元仔細復盤三天兩夜。比如《李延年》聚焦戰鬥英雄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經歷,導演把高光對準他及其戰友,有名的、無名的,觀眾會深切感知何為“最可愛的人”。
以“品格”為觀劇索引,激蕩崇尚英雄模範的時代風尚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2019年9月,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成為所有人心頭的震撼一幕。黨和國家以最高規格、最高榮譽褒獎英雄模範,就是要弘揚他們忠誠、執著、樸實的鮮明品格。中國電視劇人亦感知、響應尊崇英雄模範的時代風尚。2019年10月,包括總導演鄭曉龍在內,國內一線創作團隊和製作班底迅速集結,他們絕大多數獲得過“五個一”“飛天”“白玉蘭”“華表”“金雞”“百花”等主流獎項的嘉許。歷經兩年的創作打磨後,主創團隊在今年國慶檔捧出這部匠心之作。
鄭曉龍曾表示,整個攝製團隊超2600人,各單元採用的藝術手法也各有特色,但敘事理念是相通的,都是以國家敘事的高度引導觀眾讀懂功勳人物。預告片裏也透露了劇作的“觀看索引”:品格。
“點了頭,那就得一輩子默默無聞,放棄以前那所有所有的榮譽。”奮鬥的路上,他們或許放棄了榮譽、戰功、甚至身份,但他們從未放棄信仰。在樸實的奮鬥歲月裏,他們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以執著無悔于自己的忠誠。
帶著“禾下乘涼夢”,一心紮根田野的袁隆平承諾,“我還是會選擇把秧苗插到田裏去,不管明天迎接我的是什麼命運”。現實中,于敏曾比喻,為氫彈研究而演算的稿紙可以鋪滿整個戈壁灘。預告片裏他燈下伏案高強度計算的身影讓人動容,那是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國家強盛而爭分奪秒燃燒自我的縮影。但與時間賽跑的同時,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更讓人敬佩,誠如于敏的臺詞,“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哪怕走得慢一點,但踩在地上的每一步它都是穩的”。
《孫家棟》裏成功的喜悅固然激蕩人心,但同樣打動人的是失敗後的經歷。蘇聯專家説撤就撤,我們怎麼辦?誓為民族爭光!發射失敗後,科學家們怎麼辦?孫家棟和同事們含著淚水在冰天雪地的大漠裏尋找殘骸三天三夜,找出引發事故的原因。為什麼偏要如此執著?孫家棟説:“飛向太空,是人類幾千年的夢想和理想,蘇聯人和美國人能做到的事情,咱們中國人也一定能做得到!”《屠呦呦》的主人公往返于實驗室與蒿草之間,幾十年致力於青蒿素抗瘧研究。當年,即便523項目推進了許久遲遲未見成效,她也從未被挫折打垮過,更不會輕言放棄,因為她篤信“追逐真理和科學的人,永遠不會老”。
崇尚英雄才會産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距離首批“共和國勳章”的頒授已近兩年,在國慶到來之際,電視劇《功勳》的播出是對新中國奮鬥史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有望以功勳人物的鮮明品格引領觀眾,激蕩起崇尚英雄模範的時代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