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繪《千里江山圖》的這些“重點”,你Get到了嗎?
人民網北京8月21日電 (韋衍行)8月20日,由周莉亞、韓真共同執導,故宮博物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域上和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在國家大劇院完成“首秀”,並於8月21日、8月22日繼續上演。
首演結束後,許多觀眾意猶未盡,更多未觀看演出的觀眾則對其愈發期待。希孟在臺上為什麼要揮手?青綠在劇中是怎樣的一個角色?《只此青綠》怎麼會是“穿越劇”?為了讓各位已經看過、或者即將走進劇場的“展卷人”更深入地理解這部獨具匠心的作品,人民網邀請編劇徐珺蕊為大家“劃重點”,讓大家在“展卷”之後,可以更好地領略《只此青綠》的魅力。
人民網:作為《只此青綠》的編劇,能否分享一下這部劇的創作思路?
徐珺蕊:在最初決定做這個題材的時候,我和周莉亞、韓真兩位編導就想著要用這次的作品向傳統文化致敬。我認為,舞劇和話劇、歌劇不同,是沒有臺詞的,和沒有文字的繪畫藝術有天然聯繫,舞蹈的肢體語言可以表現出畫作唯美的意境。
而我們之所以在眾多作品中選擇了《千里江山圖》,是因為這幅畫的青綠山水實在是太迷人了。不過,《千里江山圖》裏沒有什麼人物,該如何從中找到故事、打動觀眾?於是,我們就想到了完成這幅畫作所需要的全部工序,比如紙、筆、顏料,製作這些工具的過程也包含著許多傳統工藝。我們想向傳統文化致敬,具體致敬的是誰?就是這些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默默奉獻的手工藝人。可以説,我們從劇本開始“打基礎”的時候,就明確了這一點,也因此選擇了“舞蹈詩劇”這一形式,在文學邏輯上也採用更加中國的方式,實現情感的表達。
人民網:為何會採用時空交錯式的敘事結構?
徐珺蕊:我們一開始並沒有將《只此青綠》設定成“穿越劇”。在劇本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曾經設想的是讓希孟走進這些手工藝人的世界,但這樣的劇本似乎總是缺了一點什麼。我就在思考,今天的我們,是否也有著和他們類似的經歷?是不是也曾經為了一件事情,傾注自己畢生的熱情?就如同許多故宮博物院的老師一樣,為了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默默付出。所以,劇本最終採用的古今對話的形式,讓當下的“我們”與千年前的“他們”交流,是解答這些疑問、表達這部劇內核的最佳視角。
人民網:《只此青綠》分成了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七個篇章,這樣的設置有何用意?
徐珺蕊:從表面上就很容易看出,這幾個部分是按照《千里江山圖》的成型邏輯設置的,包括織絹、磨石、制筆、制墨等等。就連舞臺上所使用的顏色,也都是從清淡一直到濃重,最後形成了青綠的色彩。
相信也有很多觀眾注意到,我們這部劇沒有那麼強烈的矛盾衝突,因此,章節的鋪排也暗含著希孟和展卷人的內心邏輯,完成了他們的情感閉環。比如,“問篆”,其實就是展卷人“問”希孟,《千里江山圖》有那麼多題跋和鈐印,為何沒有你的名字?當然,這個問題的客觀答案可能是宋代並不流行這樣的做法。但我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個美好的傳説——希孟在完成畫作後,主動拒絕了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章,在他眼裏,“此畫與天地眾人共繪,往來者但見青綠足矣”,於是我們看到,他揮了揮手,那枚鈐印也隨之消失了。這樣的設置,更符合中國傳統文人的氣質。
人民網:如果參考了畫作成型的邏輯構建起全劇脈絡,為何“青綠”這一角色形象早早地就在劇中登場了?
徐珺蕊:我們在誦讀古代的詩詞時,往往都會提到意象這個概念。青綠,就是我們這部舞蹈詩劇的意象。我們的文博顧問、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王中旭老師曾和我們分享過他的經歷——有一次在給《千里江山圖》拍照的時候,他發現青綠顏料在幽暗的光線下,會發出寶石的光芒,這讓他非常感慨。受此啟發,我們就想到,引發展卷人思考、帶領他進入希孟的精神世界的,不就應該是青綠嗎?所以青綠這個角色形像是貫穿于整個故事之中的。
人民網:為什麼《只此青綠》的情節稍顯平淡?
徐珺蕊:其實,我們從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文人墨客更強調“詩意”,追求自我的情感表達,一向很少在作品中寫情節。而我們一開始想做的就是致敬傳統文化,因此,在《只此青綠》故事情節的部分,我們更強調人物的內心邏輯,讓故事的發展跟著人物的情感走,戲劇衝突相對來説確實比較少見。
當然,我們也完全可以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虛構一些與希孟有關的故事,比如説他的成長歷程、或者説他的感情世界,這些對創作者來説並不難。但我們問自己,真的要重復這種做法嗎?大家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我們最終選擇了現在這樣有難度的、挑戰自我的呈現方式。